(1)物證、書證;
(2)證人證言;
(3)被害人陳述;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5)鑒定結論;
(6)勘驗、檢查筆錄;
(7)視聽資料。
這表明,證據資料只有上述法定的表現形式才能進入刑事訴訟,但是,具有法定表現形式的證據資料不一定都是具有客觀性、相關性的證據。例如,物證有可能被偽造,證人可能說了假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也許存在不實之詞。所以,在了解和掌握證據種類的時候,要對證據概念有全面的理解,懂得刑事訴訟法第42條第1款所指出的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都是證據所體現的內涵。同時,必須特別注意理解刑事訴訟法第42條第3款的規定:以上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從中領悟第42條第3款法律規定之間密切的邏輯關系。
一、物證
1、物證的概念。
物證是指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物品和痕跡。如作案工具、贓款贓物、指紋、腳印、犯罪行為侵犯的對象、犯罪行為產生的物品,以及其他可能揭露犯罪和查獲犯罪嫌疑人的實物和痕跡。
2、物證的特征。
物證的特點是以其外部特征、物品屬性、存在狀況等來發揮證明作用的。物證的客觀性較強,比較容易查實.在證明活動中不僅應用廣泛,而且有其他證據不能替代的作用。例如,可以提供線索,確定偵查方向,有時借助物證能夠破獲案件,抓獲犯罪嫌疑人;可以借助物證鑒別其他證據的真偽;敦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交代罪行等。
3、物證的收集程序。
物證收集是公安司法機關的重要職責。收集物證主要通過勘驗、檢查、搜查、扣押等方法來進行。收集和調取的物證應當是原物。只有在原物不便搬運、不宜保存或者依法應當返還被害人時.才可以拍攝足以反映原物外形或者內容的照片、錄像。物證的照片、錄像,只有經與原物核實無誤或者經鑒定證明真實的,才具有與原物同等的證明力。拍攝物證的照片、錄像,制作人不得少于2人,并應當附有制作過程的文字說明及原物存放何處的說明,并由制作人簽名或者蓋章。所有已經收集到的物證都必須妥善保管,任何人都不得使用,更不允許毀壞;對于可能產生環境和精神污染的物證,應當按照有關規定保管和處置。案件中的物證能附卷的都應當附卷保存。移送案件時,應當將物證隨同案卷一并移送。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筆錄和口供是一樣嗎
2020-12-02把圖片修改后算侵權嗎
2021-03-05倒簽合同存在哪些風險
2021-03-26死刑復核階段可委托辯護人嗎
2021-01-24遺產繼承到法院起訴怎么辦
2020-12-28我國法律規定的禁止的婚姻行為有哪些
2020-12-18行政處罰的種類有哪些
2021-03-20治安拘留會記入戶籍嗎
2021-03-11很少盡贍養義務能分撫恤金嗎
2021-02-26只有合同之債才能抵銷嗎
2021-03-05高校畢業生簽的三方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2021-01-01哺乳期不同意調崗要如何處理
2021-03-04國際貨物運輸保險的兩大基本原則
2021-03-19投保前最關心的有哪些事
2021-03-26保險糾紛應該怎樣處理
2021-02-01保險合同有哪些體現形式?
2021-01-06壽險理賠需要知道這些問題
2020-12-11車險損與三者險的區別是什么
2021-01-31沒有保險合同逃逸是否免責
2021-02-13外資保險公司籌建工作完成時間是多久
2021-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