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
《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檢察院仍應當對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不需要繼續羈押的,應當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有關機關應當在十日以內將處理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p>
一、立法目的
增設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的目的很明確,就是保障人權。具體的說就是防止超期羈押和不必要的羈押。盡量減少羈押,大幅度降低羈押率。
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建立后,就不會再出現一夜抓捕幾千人的重慶模式。
二、主體
羈押必要性審查的主體是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是人大設立的代表人民對國家工作人員進行監督檢察的機關。政府(包括公安機關)必須接受檢察院的監督。檢察院職責不僅是監督政府,而且監督法院是否公正審判,監督檢察院的部是否依法辦案。
三、審查對象
看守所關押人是否合法關押,是否有超期關押,是否有不必要的關押。
即包括公安局提請的逮捕,也包括檢察院、法院決定的逮捕。
多數逮捕是由公安局呈報檢察院批準的。羈押必要性審查包括審查公安局報批材料是否真實和檢察院批準逮捕是否得當。
四、審查的啟動
《刑事訴訟法》沒有規定對每一個被逮捕的人進行審查。公安局是根據檢察院的批準逮捕人的,逮捕后檢察院再來審查一遍羈押是否必要,其結果必然是羈押正確。這種審查浪費人力,沒有什么意義。
羈押必要性審查應當是有重點的審查。包括被動性審查和主動性審查。
被動性審查,被羈押人、辯護律師對羈押的必要性提出異議的,檢察院必須開展羈押必要性審查。
主動性審查,即檢察機關既可以依職權主動審查。鑒于檢察院的人力、物力,主動審查羈押必要性的案件宜限制在一定范圍。北京市海淀區檢察院的做法是:
(1)案情重大敏感、社會關注度高或者特殊主體(如70周歲以上老年人、未成年人或在校生)犯罪;
(2)案件有后續補充偵查空間,檢察機關在作出逮捕決定的同時引導偵查取證的;
(3)具有刑事和解空間的輕傷害案件、交通肇事等過失犯罪案件;
(4)案件定性存在爭議,或者法律、司法解釋、刑事政策等發生變化,導致不應繼續羈押的;
(5)審查逮捕階段即發現犯罪嫌疑人患有疾病、懷孕或哺乳自己嬰兒婦女等影響逮捕必要性判斷的因素,但在該階段必須作出逮捕決定的。
五、審查時間
在審查的頻次和間隔期限上,可以一個月定期開展一次。如果期限過短、頻次多,則得出的結論和審查逮捕階段無異,從而喪失了審查的意義,檢察機關也無力承受。如果審查期限過長,又不利于對嫌疑人的保護。
訴訟環節發生變更,比如從偵查階段到了起訴階段,檢察機關需要對犯罪嫌疑人適用強制措施是否正確和適當進行審查,發現不應當繼續羈押的,應當及時變更強制措施,因此審查起訴必須就所有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羈押必要性進行主動審查。
六、審查方式
《刑事訴訟法》沒有具體規定審查方式。為了全面準確查明羈押必要性事實,減少羈押的行政審批色彩,彰顯程序正義,檢察機關在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時也應當聽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律師意見,必要時可以聽取被害人意見,特別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請被動審查的案件。
檢察機關甚至可以考慮啟動聽證程序,圍繞羈押的必要性,由有關各方充分表達意見,表明立場。由于偵查羈押階段和審判階段的羈押必要性審查必須考量偵查、審判工作需要,并且只有偵查機關、人民法院對訴訟進展、犯罪嫌疑人人身及社會危險狀況有充分了解,因此檢察機關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應當充分聽取偵查機關和人民法院意見。
在審查起訴階段,檢察機關作為直接辦案機關,可以在考慮審查起訴需要的前提下直接變更強制措施,而不必征求偵查機關意見。
七、審查標準
在審查的標準上,可以參照逮捕的適用條件同時輔之以犯罪嫌疑人在押期間的表現作為考量因素。結合案件事實證據和法律政策適用變化,案件證據固定及訴訟進展情況,犯罪嫌疑人犯罪性質、犯罪情節、主觀惡性、悔罪表現、主體狀況、監護幫教條件、以往遵守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規定等情況,綜合評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無逃避偵查、起訴、審判的可能性,重新違法犯罪的可能性,影響訴訟的可能性。
在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實供述犯罪事實,采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措施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前提下,捕后如果出現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視為無羈押必要:
(1)案件事實、證據發生變化,導致沒有犯罪事實、依法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或者可能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
(2)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刑事政策發生變化,導致不認為是犯罪,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或者可能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系主觀惡性較小的初犯、偶犯、從犯、過失犯,犯罪后確有悔罪表現,或者具有預備、中止、未遂、自首、立功、防衛過當、避險過當等法定從輕或減輕處罰情節,依法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已經羈押的期限與可能判處刑期基本相當;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系已滿14周歲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在校學生,70周歲以上老年人,盲人、又聾又啞的人或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逮捕時不具備監護、幫教條件但現在具備的;
(5)在交通肇事、輕傷害、因生活無著偶然實施盜竊等輕微刑事犯罪案件中,雙方達成刑事和解并履行完畢的;
(6)犯罪嫌疑人有不適于羈押的疾病,或者正處于懷孕、哺乳期不適宜繼續羈押的;
(7)采取其他強制措施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情形。
八、審查結果
對不需要繼續羈押的,在捕后偵查羈押階段和審判階段,檢察機關應當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在審查起訴階段,檢察機關可以直接變更強制措施。在捕后偵查羈押階段和審判階段,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不是直接的辦案機關,只能向公安機關和人民法院提出變更強制措施或者釋放的檢察建議,而不能直接變更強制措施,除非原先作出的逮捕決定依據的事實和法律適用錯誤導致錯誤逮捕。
檢察機關撤銷逮捕決定。修改后的刑訴法第95條規定,有關機關應當在十日以內將處理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但該條文沒有規定監督對象的具體義務以及不履行義務時應承擔的法律后果,使得檢察機關的監督缺乏法律剛性保障,對此應當盡早出臺司法解釋對通知的具體內容和形式、不通知以及拒不接受檢察建議的法律后果等具體操作問題進行明確。
九、說理制度
為了提升檢察機關執法行為的公信力,應當建立羈押必要性說理制度,無論是繼續羈押還是解除羈押,都應當將理由和依據對當事方進行必要解釋,以獲取各方的信賴和尊重,特別是不能忽視被害人權益的保障,對此可以建立捕后變更強制措施“被害人告知”制度。
對已作出批準逮捕決定的案件,凡有直接被害人的,應當及時告知被害人,一方面可以強化被害人對辦案機關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執法監督,另一方面也讓被害人及時了解案件的進展情況,穩定被害人情緒,避免其上訪,減少社會不穩定因素。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數罪并罰能否適用緩刑,數罪并罰適用緩刑的條件有哪些
2021-03-12最新購房合同范本是怎樣的
2021-01-13征地補償費用有哪些
2021-02-09偷拍照片視頻會涉及哪些法律責任
2021-03-16未支付股權轉讓款是否應承擔債務
2021-01-08履約保證金不等同于違約金
2021-03-22農民工工資拖欠是否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2021-03-08新婚姻法對事實婚姻的認定是怎樣的
2021-02-08船舶糾紛屬于什哪里管轄
2021-01-27民事執行的基本準則有哪些
2020-12-15如何認定行人故意事故
2021-01-17小產權房可以打官司嗎
2021-01-23只有繼承公證書沒有過戶的房產能抵押嗎
2020-12-10離婚可以要求對方不泄露隱私嗎
2021-02-02協議離婚的手續是什么
2021-02-17老公有外遇離婚財產怎么分割
2020-11-19房屋抵押擔保有時效性嗎
2021-01-02如何區分挪用公款與借貸公款
2021-03-02未成年打賞主播可以報警嗎
2021-01-14入職合同簽訂需要注意的事項包括哪些
202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