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和訴訟都是糾紛解決方式,但是兩種方式不能同時選擇。根據我國《仲裁法》、《仲裁法》的相關規定,生效的仲裁裁決與生效的民事判決法律效力等同。當事人應當履行仲裁裁決,一方當事人不履行仲裁裁決的,另一方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該仲裁裁決,受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執行。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實行“或裁或審”原則,即一旦合同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了有效的仲裁條款,則除非雙方協議廢止,否則有關合同的糾紛必須通過仲裁方式來解決,不能再就同一糾紛到法院起訴。反之亦然,雙方如果選擇以訴訟方式解決可能出現的糾紛,則除非在糾紛提交法院審理前雙方達成仲裁協議,否則有關合同的糾紛應當采用訴訟方式解決。二者的優缺點比較如下:
二、當事人可以隨意選擇仲裁員但無權選擇審判員
仲裁通過仲裁委員會來進行,訴訟通過法院來進行,仲裁裁決和法院判決都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該遵照執行。依據《仲裁法》的規定,仲裁委員會的仲裁員多是各專業領域的專家,具備較髙的專業造詣和執業操守。如果當事人雙方約定由一名仲裁員來裁決糾紛,則可由當事人雙方來共同選定該仲裁員;如果當事人雙方約定由三名仲裁員來裁決糾紛,可以各自選定一名,第三名也就是首席仲裁員,可以雙方共同選定或委托仲裁委員會指定。顯然,自主選擇仲裁員,減少了當事人對裁決公平、公正性的疑慮,有利于裁決結果被當事人接受及得到執行。另外,仲裁不是強制業務,因此在開庭審理時仲裁員大多態度謙和,當事人雙方可以有充分陳述意見的時間和機會。而人民法院審理有關房產糾紛,根據有關法律規定,當事人必須到房屋所在地人民法院進行審理,而原、被告無權選擇審判員。這樣,當事人有時會心存疑慮。
三、訴訟更能夠使當事人充分行使救濟措施,但審理期限較長
仲裁結案較快,實行“一裁終結”制,即仲裁委員會一旦作出裁決就是最終裁決,自作出裁決之日起產生法律效力,因此仲裁時間相對較短;而法院則是政府部門,作為國家司法審判機關,具有權威性,經常承辦某一類案件的法官在審判時具有很高的職業敏感,且訴訟實行“兩審終局”制,即如果當事人對一審法院的判決不滿意,則還可以到高一級法院上訴,進行二審,二審法院的判決才是終局的,對雙方當事人產生法律約束力。依據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普通程序的案件,法院一審的審限是6個月,如果一方當事人不服提出上訴的話,則二審的審限為3個月,一般情況下,一個房地產案件如果在法院審理,形成生效判決的時間可能會需要9個月左右。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網貸逾期如何處理
2021-02-09如何認定公司惡意注銷逃避債務
2020-12-14工傷意外身亡賠多少錢
2021-02-11老人如何確認監護人
2021-03-20如何正確認識離婚損害賠償制度
2021-02-27房屋抵押擔保有時效性嗎
2021-01-02單位過錯造成員工自殺如何賠償
2021-01-16合同中的哪些免責條款屬于無效條款
2020-12-26無合同的居間費用怎么上稅
2021-02-20雇傭關系適用侵權法嗎
2021-01-22個人銷售住房是否繳納印花稅
2021-03-09簽訂的就業協議可以約定違約金嗎
2021-03-26如果公司倒閉了怎么追究損失
2021-01-17用人單位能否隨意調崗
2021-02-01變更受益人要經被保險人同意嗎,購買壽險應注意哪些事項
2021-02-04合同中免責條款無效有哪些情形
2021-01-19意外傷害險中的意外傷害是指哪些情況
2020-12-10保險合同糾紛案件存在的問題及難點
2021-02-01生效不等于保險責任開始
2021-03-06交通意外傷害保險合同條款
202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