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造成工傷的民事賠償問題
首先要明確工傷以及工傷保險基金的概念和范圍。工傷是工作傷害的簡稱,亦稱職業傷害,是指生產勞動過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機體組織的突發性意外損傷。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通過對拖欠工資法律咨詢可以了解到,工傷保險基金是指為了建立工傷保險制度,使工傷職工能夠得到及時的救助和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而籌集的資金。工傷保險基金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強制性。即工傷保險費是國家以法律規定的形式,向規定范圍內的用人單位征收的一種社會保險費。
二是共濟性。即用人單位按規定繳納工傷保險費后,不管該單位是否發生工傷,發生多大程度和范圍的工傷,都應按照法律的規定由基金支付相應的工傷保險待遇。
三是固定性。即國家根據社會保險事業的需要,事先規定工傷保險費的繳費對象、繳費基數和費率的基本原則。在征收時,不因繳費義務人的具體情況而隨意調整。
因第三人造成工傷的賠償問題,涉及到民事侵權責任和工傷保險責任的競合,第三人造成工傷,勞動者或其近親屬,除了可以就民事侵權主張侵權之訴外,還可以就工傷保險基金主張工傷保險待遇,對于這兩類不同性質的訴請,是否該并行不悖,還是該擇其一,然后再通過另一種方式彌補差額,就是通常所說的“補差賠償”還是“雙倍兼得”?對此問題,法律沒有完整統一的規定,理論界爭議不斷,審判實務上更是做法不一。
處理第三人造成工傷的,小編贊同“雙倍兼得”賠償,理由如下:
一、傳統觀念中的“補差賠償”,主要源于原勞動部1996年頒布的《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該辦法明確職工因交通事故引起工傷的,應先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及有關規定處理,工傷保險待遇采取“補足差額”。但是在《工傷保險條例》施行后,《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屬于部門規章,其法律位階低于《工傷保險條例》,因此其主旨、規定與上位法規《工傷保險條例》相違背的,應適用《工傷保險條例》。所以應轉變舊觀念,從更加有力保障勞動者權益的角度,做到民事賠償與工傷保險“雙倍兼得”。
二、現階段處理因第三人造成工傷的賠償案件,主要適用的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該《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十二條規定: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引發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據此,因第三人造成工傷事故的情況下,勞動者可以通過不同的法律途徑獲得雙重的救濟。
最高人民法院在2006年12月28日在給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法院的答復中,《關于因第三人造成工傷的職工或其親屬在獲得民事賠償后是否還可以獲得工傷保險補償問題的答復》中,對此明確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48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的規定,因第三人造成工傷的職工或其近親屬,從第三人處獲得民事賠償后,可以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第37條的規定,向工傷保險機構申請工傷保險待遇補償。”這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認可“雙倍兼得”的直接答復,已經為許多法院在處理該類案件時直接適用。
三、勞動者獲得“雙倍兼得”,但不應該包括醫療費用。
根據2011年7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四十二條:“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傷,第三人不支付工傷醫療費用或者無法確定第三人的,由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權向第三人追償。”通過該最新規定,可以看出保險基金對支付的醫療費有追償權,這也就說明了醫療費用不存在“雙倍兼得”。
另外應當參加保險的用人單位未為勞動者辦理工傷保險,如果發生因第三人造成工傷,是否該由該單位承擔責任?《工傷保險條例》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按照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支付費用”。因此在此種情況下,應由用人單位承擔本由工傷保險基金的賠償責任。這既能有效保護勞動者的權益,又能促使用人單位依法未勞動者辦理工傷保險,以合法減輕自己的勞動風險和責任。
更多有關工傷方面的法律咨詢可以到律霸網進行在線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董娟娟,湖北道博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本科畢業于上海外國語大學,獲得法學學士與英語文學學士雙學位。研究生畢業于華東政法大學,獲得國際法專業碩士學位。2011年通過了國家司法考試,2012年通過了英語專業八級,擁有十分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辦案經驗。董娟娟律師擅長企業法律顧問、婚姻家庭、刑事辯護、經濟糾紛、損害賠償等領域的法律實務。董娟娟律師始終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以誠信為本,最大限度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贏得了當事人的尊重與信任。
股東代表訴訟需要滿足的條件
2021-01-05沒有實際借款的還款協議有效嗎
2020-11-19怎么處理未婚同居期間的債權債務?
2021-02-02股票如何繼承
2020-11-26個人獨資企業能否履行合同責任
2021-03-20中介哪些行為會受處罰
2021-02-19勞動合同變更的條件,變更勞動合同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3-04企業一定要成立工會嗎
2021-01-19<保險法>之財產保險部分學習摘要
2021-03-17旅游意外保險條款之保險合同的構成
2021-01-06車撞了保險公司要肇事者賠償嗎
2021-02-23什么是出口保險理賠
2020-12-30保險公司承保后需要履行哪些責任
2021-01-30保險欺詐是什么意思
2021-03-01機動車所有人 管理人未按照規定投保機動車強制保險的 應當受到
2020-11-21買保險 律師教你“八招”防忽悠
2020-12-18有關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幾個基本
2020-12-21土地轉讓要什么手續
2020-12-17土地轉包后收益歸誰
2020-12-07拆遷安置房屋一般分為哪幾種
2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