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像微信、電信等網絡工具的使用是比較頻繁的。雖然其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方便,可是如果使用不當,就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掉進詐騙的陷阱里。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網絡詐騙的常用手段,也好有個防范。接下來,小編將為大家介紹,微信電信網絡詐騙的手段有哪些?
微信電信網絡詐騙的手段有哪些?
一、冒充公檢法詐騙:
犯罪分子冒充公檢法工作人員撥打受害人電話,以事主身份信息被盜用涉嫌洗錢犯罪為由,要求將其資金轉入國家賬戶配合調查。
二、醫保、社保詐騙:
犯罪分子冒充社保、醫保中心工作人員,謊稱受害人醫保、社保出現異常,可能被他人冒用、透支,涉嫌洗錢、制販毒等犯罪,之后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以公正調查,便于核查為由,誘騙受害人向所謂的“安全賬戶”匯款實施詐騙。
三、解除分期付款詐騙:
犯罪分子通過專門渠道購買購物網站的買家信息,再冒充購物網站的工作人員,聲稱“由于銀行系統錯誤原因,買家一次性付款變成了分期付款,每個月都得支付相同費用”,之后再冒充銀行工作人員誘騙受害人到ATM機前辦理解除分期付款手續,實則實施資金轉賬。
四、金融交易詐騙:
犯罪分子以某某證券公司名義通過互聯網、電話、短信等方式散布虛假個股內幕信息及走勢,獲取事主信任后,又引導其在自身搭建的虛假交易平臺上購買期貨、現貨,從而騙取股民資金。
五、票務詐騙:
犯罪分子冒充航空公司客服人員以事主“航班取消、提供退票、改簽服務”為由,逐步將其引入詐騙圈套,要求多次進行匯款操作,實施連環詐騙。
六、電話欠費詐騙:
犯罪分子冒充通信運營企業工作人員,向事主撥打電話或直接播放電腦語音,以其電話欠費為由,要求將欠費資金轉到指定賬戶。
七、電視欠費詐騙:
犯罪分子冒充廣電工作人員群撥電話,稱以受害人名義在外地開辦的有線電視欠費,讓受害人向指定賬戶補齊欠費,否則將停用受害人本地的有線電視并罰款,部分人信以為真,轉款后發現被騙。
八、猜猜我是誰:
犯罪分子獲取受害者的電話號碼和機主姓名后,打電話給受害者,讓其“猜猜我是誰”,隨后根據受害者所述冒充熟人身份,并聲稱要來看望受害者。隨后,編造其被“治安拘留”、“交通肇事”等理由,向受害者借錢,很多受害人沒有仔細核實就把錢打入犯罪分子提供的銀行卡內。
九、破財消災詐騙:
犯罪分子先獲取事主身份、職業、手機號等資料,撥打電話自稱黑社會人員,受人雇傭要加以傷害,但事主可以破財消災,隨即提供賬號要求受害人匯款。
十、冒充領導詐騙:
犯罪分子獲知上級機關、監管部門單位領導的姓名、辦公電話等有關資料,假冒領導秘書或工作人員等身份打電話給基層單位負責人,以推銷書籍、紀念幣等為由,讓受騙單位先支付訂購款、手續費等到指定銀行賬號,實施詐騙活動。
十一、快遞簽收詐騙:
犯罪分子冒充快遞人員撥打事主電話,稱其有快遞需要簽收但看不清具體地址、姓名,需提供詳細信息便于送貨上門。隨后,快遞公司人員將送上物品(假煙或假酒),一旦事主簽收后,犯罪分子再撥打電話稱其已簽收必須付款,否則討債公司或黑社會將找麻煩。
十二、提供考題詐騙:
犯罪分子針對即將參加考試的考生撥打電話,稱能提供考題或答案,不少考生急于求成,事先將好處費的首付款轉入指定帳戶,后發現被騙。
十三、中獎詐騙-娛樂節目中獎詐騙:
犯罪分子以“我要上春晚”、“非常6 1”、“中國好聲音”等熱播節目組的名義向受害人手機群發短消息,稱其已被抽選為節目幸運觀眾,將獲得巨額獎品,后以需交手續費、保證金或個人所得稅等各種借口實施連環詐騙,誘騙受害人向指定銀行賬號匯款。
十四、刷卡消費:
犯罪分子群發短信,以事主銀行卡消費,可能系泄露個人信息為由,冒充銀聯中心或公安民警連環設套,要求將銀行卡中的錢款轉入所謂的“安全賬戶”或套取銀行賬號、密碼從而實施犯罪。
十五、高薪招聘:
犯罪分子通過群發信息,以月工資數萬元的高薪招聘某類專業人士為幌子,要求事主到指定地點面試,隨后以培訓費、服裝費、保證金等名義實施詐騙。
十六、冒充房東詐騙:
犯罪分子冒充房東群發短信,稱房東銀行卡已換,要求將租金打入其他指定賬戶內,部分租客信以為真將租金轉出方知受騙。
十七、微信詐騙-偽裝身份詐騙:
犯罪分子利用微信“附近的人”查看周圍朋友情況,偽裝成“高富帥”或“白富美”,騙取感情和信任后,隨即以資金緊張、家人有難等各種理由騙取錢財。
十八、微信詐騙-代購詐騙:
犯罪分子在微信圈假冒正規微商,以優惠、打折、海外代購為誘餌,待買家付款后,又以“商品被海關扣下,要加繳關稅”等為由要求加付,一旦獲取購貨款則無法聯系。
十九、微信詐騙-愛心傳遞詐騙:
犯罪分子將虛構的尋人、扶困的帖子以“愛心傳遞”的方式發發布朋友圈里,引起不少善良網民轉發,實則帖內所留聯系方式絕大多數為外地號碼,打過去不是吸費電話就是通訊詐騙。
二十、微信詐騙-點贊詐騙:
犯罪分子冒充商家發布“點贊有獎”信息,要求參與者將姓名、電話等個人資料發至微信平臺,一旦商家套取完足夠的個人信息后,即以“手續費”、“公證費”“、“保證金”等形式實施詐騙。
二十一、微信詐騙-利用公眾賬號詐騙:
犯罪分子盜取商家公眾賬號后,發布 “誠招網絡兼職,幫助淘寶賣家刷信譽,可從中賺取傭金”的推送消息。受害人信以為真,遂按照對方要求多次購物刷信譽,后發現上當受騙。
如上所述,便是關于微信電信網絡詐騙一些常用的手段,大家可以了解一下。不管網絡詐騙的手段或者花樣如何,其最終的目的都是騙取錢財,因此,大家在進行轉賬時,一定要確定對方的真實身份,以免上當被騙。另外,如果發生網絡詐騙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報警,交由警方處理。
網絡詐騙罪判幾年,法律是怎么規定的?
微信被騙了300能報警嗎
微信被騙如何維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數罪并罰是什么意思
2021-02-05遺產糾紛案件律師費如何確定
2020-12-14請求交通賠償需準備的材料
2021-01-03票據行為票據能力是如何的
2021-01-08房屋租賃合同糾紛怎么辦
2021-01-23內部仲裁員與外國仲裁機構不同的是什么
2020-11-28勞動合同寫的工資跟約定的工資不一致有效嗎
2021-01-15產品責任保險與產品質量保險的區別有哪些
2021-03-10發生大地震造成人員死亡保險能賠償嗎
2020-12-26保險實務中的保險人說明義務是什么
2021-01-09車輛被毀,保險公司按保險金額賠償
2021-02-09財產保險索賠有沒有時間限制
2021-03-10保險法釋義第一百六十五條是什么
2021-02-05保險受益權的變動分析
2021-03-11開發區能出讓土地嗎
2020-11-18當事人違反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如何承擔責任
2020-12-15因地鐵拆遷,拆遷補償不合理,可以拒絕拆遷嗎
2020-12-16區片綜合地價能作為補償依據嗎
2021-03-04商業用地拆遷補償有多少
2020-11-23怎樣通過搬遷政策合理降低稅負
202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