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的自首要怎么認定
一、交通肇事罪存在自首情節的依據
刑法第六十七條對自首作出了明確的界定:“犯罪以后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是自首”。有自首的表現說明罪犯的主觀罪過較之未自首者輕,可以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該制度對犯罪具有昭示作用,使其行為人產生趨向,從其立法意圖而言,主要是做到罰當其罪。刑法第六條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
從司法實踐看,交通肇事者對其行為后果并不存在故意,允許其適用從寬處理的量刑情節,可以起到鼓勵肇事者主動投案,悔過自新的效果,并有利于查清事實,分清責任,及時賠償受害者,保持社會穩定,這與法律的精神也是相符的。
需指出的是,自首屬于刑法范疇的制度,只適用于交通肇事已構成犯罪的情形中,而對于未構成犯罪的普通交通肇事行為,不存在自首的問題,肇事者主動投案并交待肇事行為則可在行政處罰時作為一項從輕處罰情節予以考慮。
二、司法實踐中,交通肇事罪自首情節的人認定
肇事者未逃逸的行為不應認定為自首,而應直接在第一法刑的量刑幅度內,即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確定其應適用的刑罰。主要依據如下: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的,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該條法條中,第一檔法定刑適用于造成重大交通事故未逃逸而聽候有關機關處理的情形,一旦逃逸,法定刑即升格為第二甚至第三檔。
從法律基礎理論上講,當過失行為開始只是造成較輕的后果,而且該較輕的結果有可能向著更嚴重的結果轉化時,行為人就有責任防止這一嚴重結果發生,如果行為人不履行作為義務,法律就應當對此在原有行為之外做出另一評價。
刑法規定“逃逸”加重處罰的目的不外乎兩個:
1、規勸肇事者在交通肇事后及時搶救受害人,以保護受害人的人身和生命安全。
2、規勸肇事者在交通肇事后及時保護現場,及時向有關部門報案,以保證交通事故的有效處理。
因此,第一檔法定刑的規定已經體現出刑法對未逃逸而主動投案行為的肯定,體現了從寬處理的精神。在該類情形下,再將其視為自首,等于是對同一種行為進行了兩次的從寬處理,屬于刑法理論中的重復評價,違背了刑法設立不同法定刑的本意。
以上便是律霸網小編為您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若您問題復雜,歡迎咨詢律霸網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購買期房需要注意什么
2020-12-23醫療損害責任糾紛起算點如何確定
2021-02-02勞動局投訴多久給工資
2020-11-12行政訴訟中財產保全的適用情形
2021-02-26股份有限公司可以是私營企業嗎
2020-12-20外國投資者未按規定報送投資信息如何處罰
2020-12-10質押合同何時生效
2021-02-10首付分期簽了借款協議還能退房嗎
2021-02-27老年癡呆癥老人,可以設2個監護人嗎
2021-02-03丈夫因無性婚姻鬧離婚 起訴能否判離
2021-01-05沒領結婚證算事實婚姻嗎?
2021-01-18現在判刑還注銷戶口嗎
2021-01-10代位繼承的定義
2021-02-13資產具有哪些風險
2021-02-09繼承遺產需要繼承債務嗎
2020-11-11遺產繼承方式有哪些
2021-02-24哪些遺產可以繼承,范圍有哪些
2021-03-03強制執行中止后時效
2021-03-02如何確定競業限制的范圍
2021-01-09公司非法克扣員工工資構成犯罪嗎
20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