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強拆房屋的案例,在社會上這樣的現象也十分常見,違法強拆就是拆遷人未取得居住人同意就擅自違法強拆的行為。在農村里,違法強拆的現象有很多,那關于違法強拆農村房屋的賠償規定又是什么呢?接下來由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最新的違法強拆農村房屋的賠償規定方面的知識。
一、主要原因在于:
是否取得拆遷許可證應作為判斷行為性質的重要標準。發生在集體土地上的征地拆遷是指國家因公共利益的需要,經依法批準將集體所有土地征為國有后,對原集體土地上的建筑物、構筑物進行強制拆遷并給予補償的行為。因此,拆遷活動必須因政府的批準而啟動,缺少了政府的批準,強拆行為就只能視為開發商的個人行為,與拆遷無涉;第二,如果將違法強拆界定為拆遷將導致法律適用的不公。農民之所以要受制于“先裁決、后訴訟”的糾紛解決流程、之所以只能接受補償而不能要求賠償,其主要原因是出于對公共利益以及國家公權力的讓步。當開發商出于一己私利而強拆農村房屋時,農民沒有理由仍然以“拆遷”之名作出讓步。
二、被強拆房屋的賠償標準
在違法強拆農村房屋類案件中,當事人通常對房屋的賠償標準存在爭議。原告農民一方認為,應當按照被拆房屋所在地區的商品房平均價格來確定其損失;而違法強拆的被告一方則認為,其僅僅應當按照動拆遷補償政策予以補償。
目前,法院在這方面的裁判并不統一。對于被強拆房屋的賠償金額,既有按照商品房價格確定的,也有按照動拆遷政策確定的。這種執法標準的不統一極易引發被強拆農民的相互“攀比”,從而引發新的社會矛盾。
雖然這一處理結果從司法層面來講無可爭議,但其效果卻并不理想:無論被告是否取得了拆遷許可證、無論被告是否與原告進行了充分的協商,最終的結果都是按照拆遷補償政策進行賠償。拆遷補償政策所確定的補償標準,是以拆遷人依法進行拆遷為前提條件的,因而補償的金額明顯低于依據普通侵權行為所計算的賠償金額。現行法律的規定,使得侵權人得以拆遷之名行侵權之實。這事實上是對被告侵權行為的一種縱容。長此以往,拆遷人將漠視拆遷法規以及拆遷政策當中所設定的程序性規定,被強拆人的利益也就無法得到保障。
立法者將絕大多數的熱情都投入到了城市房屋的拆遷立法當中,而忽視了農民權益的維護,致使法院在處理此類案件時往往無法可依。針對農村房屋拆遷活動令人堪憂的立法狀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解決:
第一,懲罰性賠償制度。懲罰性賠償在我國是法律規定的特例,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一加一”賠償制度。事實上,與消費領域的消費欺詐相比,違法強拆農村房屋的行為人更應當受到懲罰性賠償的制裁,農民因房屋被強拆所遭受的損失遠大于消費者因經營者缺斤短兩所遭受的損失,而前者所產生的不良社會影響也遠大于后者。本著“舉輕以明重”的基本法理,實有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之必要。如果嚴守等額賠償原則,則無論侵權人的主觀惡意如何,都將一律按照房屋拆遷政策確定賠償標準,這明顯不利于遏制侵權人違法拆除農村房屋的勢頭。要有效地保護農民的產權,就必須使侵權人付出更大的成本。
第二,精神損害賠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4條規定,“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物品所有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筆者認為,違法強拆農村房屋的行為完全應當受到本條的規范。與司法實踐當中常有所聞的被遺失或損壞的老照片底片或者結婚錄像光盤等相比,農村房屋的份量當然要重的多。侵權人的行為不僅僅使得房屋本身被完全摧毀,還使得房屋內其他物品的損失無法確定,這其中不乏“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從主觀上來講,因過失丟失底片與光盤的被告顯然沒有故意強拆農村房屋的被告惡性深;從實際后果來講,房屋被強行夷為平地顯然會給原告帶來更大的精神痛苦。雖然從法律條文上來講,被強拆農民主張精神損害賠償是有依據的。但在司法實踐當中,農民提出這一訴請的則少有所聞。筆者認為,立法者應當首先就精神損害賠償的問題予以進一步明確,然后由法官在個案審理當中向農民釋明。
第三,刑事責任。少數開發商為了盡早完成拆遷以實現其商業利潤,在拆遷過程中無所不用其極,法律所設定的先補償后拆遷、無法達成補償協議提請行政機關裁決、對裁決不服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拆遷流程對他們來講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約束。件。
但立法尚須明確的是,單位能否成為此類犯罪的主體。刑法理論通說認為,如果刑法分則條款未明確包含單位犯罪的,則通常僅按自然人犯罪來處理。依此推論,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罪似乎也僅指自然人犯罪。但如果這樣理解,則引入刑法調整的初衷就無法完全實現。因為在違法強拆類案件當中,具體實施拆房行為的多為受雇的工人,開發商的決策者是不大可能親自動手的。如果僅將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罪當作自然人犯罪來處理,就無法對這些幕后的老板進行處罰,這顯然不利于從根源上杜絕違法強拆行為。
三、已被違法強拆的房屋面積應當如何確認
在此類案件當中,農民的房屋已經被強行拆毀,因此,房屋面積的確定常常是審理的難點之一。被強拆房屋的農民通常提供房屋的宅基地使用權證以證明其房屋的面積。但由于農民所蓋的房屋大多為樓房,且樓層情況各異,因此宅基地使用權證通常僅能證明房屋的占地情況,而不能證明房屋具體的建筑面積。此外,農民在建房時超出審批面積的情況也是十分常見的,而農民在起訴時往往不加區分地將所有建房面積全部計算在內,這也為法院確定房屋的補償價格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現如今,在農村里違法強拆房屋的現象十分常見,所以,農民應該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在必要的時候,學會用法律知識來維護自己的權力。
有關補償項目較低導致不得不強拆的法律法規
怎么認定違章建筑,違章建房能強拆嗎?
2020年最新關于強拆的法律法規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遇到工傷事故現場如何處理
2021-03-14企業債權債務分析
2020-12-02動產抵押生效要件如何規定
2021-03-17交通事故鑒定車速能否按超速處罰
2020-11-23交通肇事罪能判緩刑嗎
2020-11-21法人在公司賬戶銀行開戶就可以直接取錢嗎
2021-02-16再婚放棄撫養權有法律效力嗎
2020-11-25哪些房地產不設定抵押?
2020-12-08什么是貨運保險合同
2020-12-23保險合同成立疑難問題研究
2020-11-26保險公司未具體告知投保人保險合同條款不能免責
2020-12-06對方全責異地保險理賠需要哪些資料
2021-01-16家庭財產保險理賠程序
2020-11-18哪些事故車輛可以申請報廢找保險賠償
2021-01-23法律上分紅保險是什么意思
2020-12-16機動車拒賠第三責任險可行嗎
2020-12-03投保人死亡后怎樣變更投保人
2020-12-18保險代理人的職業資格證書應該包含哪些內容
2020-11-23出讓土地轉讓要經批準嗎
2020-12-25模擬拆遷是國家規定的嗎
202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