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行為可以分為哪些分類
所謂壟斷行為,實際上是一種違反競爭法規定的行為,其目的在于擴張自己的經濟規模或形成對自己有利的經濟地位。
根據《反壟斷法》的規定,壟斷行為包括以下幾點:
(1)達成壟斷協議。是指在兩個以上的經營者之間達成的旨在排除、限制競爭的協議、決定或者其他協同行為。壟斷協議又分為橫向壟斷協議和縱向壟斷協議兩種。
橫向壟斷協議是指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之間達成的旨在排除限制相互競爭的協議。主要表現為:固定或者變更商品價格,限制商品的生產數量或者銷售數量,分割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限制購買新技術、新設備或者限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
聯合抵制交易。縱向壟斷協議是指經營者與交易相對人之間達成的對競爭造成排除、限制影響和作用的協議。主要表現為:固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價格,限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最低價格。
(2)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也稱為濫用市場競爭優勢。
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是指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濫用其支配地位,從事排除、限制市場競爭的行為。主要表現為: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價購買商品;沒有正當理由,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沒有正當理由,拒絕與交易相對人進行交易;沒有正當理由,限定交易相對人只能與其進行交易或者只能與其指定的經營者進行交易;沒有正當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時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條件;沒有正當理由,對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差別待遇。
(3)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經營者集中,不僅指兩個以上的經營者合并后形成一個更大的經營者,因而影響到市場的結構和競爭狀態;而且指一個經營者通過特定的行為取得對另外的經營者部分或者全部控制權,同樣影響到市場的結構及競爭狀態。我國《反壟斷法》規定了三種經營者集中的形式:
一是經營者合并
二是經營者通過取得股權或者資產的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
三是經營者通過合同等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或者能夠對其他經營者施加決定性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經營者集中是發展規模經濟、提高經營者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經營者通過市場競爭做大做強的重要表現。但是,過度的經營者集中,特別是影響市場結構和競爭狀態,產生壟斷(即獨占性經營)的集中,也會導致或加強其市場支配地位,在一定范圍限制競爭,損害市場的效率。所以,作為壟斷行為表現的經營者集中,在客觀上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的效果。
以上便是律霸網小編為您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若您問題復雜,歡迎咨詢律霸網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稅收違法行為三種行政處罰
2020-12-03交通事故放車協議
2021-03-16如何去法院辦理提存
2020-11-23連環購銷合同糾紛如何處理
2021-01-29購房定金一般交多少
2021-01-01淺談《侵權責任法》對校園傷害賠償案件的規定
2021-02-18肖X人身保險合同糾紛一案的民事判決書
2020-11-12"保險受益人”空白 忽略保單細節引發爭議
2020-12-20超48小時報案保險公司不理賠
2021-01-13責任無法認定如何理賠
2021-01-10怎么樣挑選給孩子的保險
2020-12-24交通事故車主拒賠幾天可起訴
2020-11-16車輛沒買強制險會受處罰嗎
2020-11-20財產所有者、保險契約、被保險人權利與義務知識
2020-12-13契約撤銷權 PolicyCancellationRight
2020-12-26土地承包合同什么情況下無效
2020-12-11國有土地出讓必須凈地嗎
2021-02-142020年最新重慶市農村房屋拆遷補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1-03-26違章建筑的認定主體是誰
2021-02-24拆遷安置房子份額如何算
202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