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不正當競爭行為
1.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表現
《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了下列11種不正當競爭行為:
(1)虛假標識行為(4種)。即經營者采用假冒他人注冊商標;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使用與其相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的;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的;在商品上偽造、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的行為。
(2)虛假宣傳行為,是指經營者利用廣告或其他方法對商品質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的行為。
(3)濫用優勢地位行為,是指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占地位的經營者,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公平競爭的行為。(6類)
(4)濫用行政權利行為,是指對市場經營活動有影響力的行政主體,出于地方利益或小集團利益,違反法律或公認的市場規則故意對市場進行干預,妨礙正當的市場競爭行為;也指來自經營主體外的直接或間接行政權利作用下的強買強賣的行為。(2類)
(5)商業賄賂行為,是指經營者采用財物或者在賬外暗中給對方單位、個人以回扣等其他人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購買商品的行為。
(6)虧本銷售行為,是指經營者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以低于成本價格銷售商品的行為。(9類)
(7)強行搭售行為,是指經營者違背購買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條件銷售商品的行為。
(8)不正當有獎銷售行為。不正當有獎銷售行為包括三類,即欺騙性有獎銷售、借機推銷質次價高商品的有獎銷售、最高獎金超過5000元的抽獎式有獎銷售。
(9)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經營者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主要表現為3種:以盜竊、利誘、脅迫或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得權利人的商業秘密;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權利人的職工或者權利人有業務關系的單位和個人違反合同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行為。
(10)商業誹謗行為,是指經營者捏造、散布和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物的行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申請法律援助的流程
2020-12-10股權轉讓后還需要去稅務局辦理什么嗎
2021-01-26區塊鏈備案流程
2021-02-09拆遷公司和拆除公司有什么不同
2020-12-04協議離婚后再分婚前財產要依據雙方協議約定嗎
2021-03-13被取保候審了就表示結案了嗎,還會判刑嗎
2020-12-03擔保合同的主合同是什么
2021-03-16雇傭關系因疾病死亡怎么辦
2021-01-144歲寶寶在超市跌倒了誰的責任,法律是怎樣規定的
2021-02-18非法侵入住宅罪立案標準和犯罪構成
2020-12-14勞動者突然離職,工資還要結算嗎
2020-12-03人壽保險的受益人是誰,人壽保險該怎么理賠
2021-02-08交通意外險最高賠多少錢
2021-03-03產品責任險的保險責任是如何規定的
2021-03-20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保險費糾紛案
2020-11-25如何進行人身保險理賠辦理
2021-02-20保險應當依法繳未簽合同應該怎么樣的
2020-12-20保險合同的變更與終止發生是由哪些
2020-12-11人身保險的作用是什么
2020-12-23機動車停運損失保險是否承擔責任
20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