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且終生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
【釋義】本條是對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規定,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和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處罰規定。
交通事故是指車輛駕駛人員、行人、乘車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進行與交通有關活動的人員,因違反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規規章的行為,過失造成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故。從這個對于交通事故的定義里,我們可以看出,構成交通事故必須具備四個條件:首先是事件發生的地點必須是在道路上,在農村土路或場院、機關大院、校園里發生的車輛事故還不構成交通事故。其次,發生的事件必須是進行與交通有關的活動,如果在道路上車輛里發生的搶劫、詐騙等行為,雖然是在道路上發生的,但并非是進行與交通有關的活動,則按照一般治安案件處理。三是行為人主觀上要有違反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規規章的過錯,如果行為人沒有違章行為,一切行動都遵守了交通法規,主觀上沒有過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事故,應該算交通意外。如正常駕駛的機動車被山上滾下的巨石砸壞造成的事故。四是違章行為造成了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的現實后果。如果發生了交通違章行為甚至是嚴重的交通違章行為,但還沒有造成實際的損害后果,則還不構成交通事故。
根據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程度和數額,交通事故分為輕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具體標準是由公安部制定的。1991年12月公安部公布了修訂后的道路交通事故等級劃分標準。規定輕微事故,是指一次造成輕傷1—2人,或者財產損失機動車事故不足1000元,非機動車事故不足200元的事故。一般事故,是指一次造成重傷1—2人,或者輕傷3人以上,或者財產損失不足3萬元的事故。重大事故,是指一次造成死亡1—2人,或者重傷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財產損失3萬元以上不足6萬元的事故。特大事故,是指一次造成死亡3人以上,或者重傷11人以上,或者死亡1人,同時重傷8人以上,或者死亡2人,同時重傷5人以上,或者財產損失6萬元以上的事故。
在事故統計中和判斷標準上,死亡是以事故發生后7天內死亡的為限;重傷、輕傷分別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公安部發布的《人體重傷鑒定標準》、《人體輕傷鑒定標準(試行)》執行;財產損失,是指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車輛、財產直接損失折款,不含現場搶救(險)、人身傷亡善后處理的費用,也不含停工、停產;停業等所造成的財產間接損失。但事故處理中的死亡不以事故發生后7天內死亡的為限;重傷、輕傷同樣按上述標準確定;財產損失還應包括現場搶救(險)、人身傷亡善后處理的費用,但不包括停工、停產、停業等所造成的財產間接損失。
本條規定,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的規定,發生重大交通事故,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說的是交通事故追究當事人刑事責任的條件:
一是要有上述標準的重大交通事故或特大交通事故發生,即一次造成死亡1—2人或重傷3人以上,或者財產損失3萬元以上。
二是行為人對重大或特大交通事故負有相應責任,即行為人主觀上要有過錯。
重大或特大交通事故雖然發生了,但行為人不一定負有責任,因此,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應當根據當事人的違章行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認定當事人的交通事故責任。當事人有違章行為,其違章行為與交通事故有因果關系的,應當負交通事故責任。當事人沒有違章行為或者雖有違章行為,但違章行為與交通事故沒有因果關系的,不負交通事故責任。交通事故責任分為全部責任、主要責任、同等責任、次要責任。一方當事人的違章行為造成交通事故的,有違章行為的一方應當負全部責任,其他方不負交通事故責任。兩方當事人的違章行為共同造成交通事故的,違章行為在交通事故中作用大的一方負主要責任,另一方負次要責任;違章行為在交通事故中作用基本相當的,兩方負同等責任。三方以上當事人的違章行為共同造成交通事故的,根據各自的違章行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大小劃分責任。當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壞、偽造現場,毀滅證據,使交通事故責任無法認定的,應當負全部責任。當事人一方有條件報案而未報案或者未及時報案,使交通事故責任無法認定的,應當負全部責任。當事人各方有條件報案而均未報案或者未及時報案,使交通事故責任無法認定的,應當負同等責任。但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行人發生交通事故的,機動車一方應當負主要責任,非機動車、行人一方負次要責任。除此以外,追究交通事故肇事人刑事責任的條件還需要行為人違反交通管理法規的行為直接導致了有相應的危害后果,即由于行為人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
我國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法律之所以規定發生重大交通事故可能要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就是因為交通運輸涉及的是眾多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必須要嚴肅對待。雖然重大事故的肇事者主觀上也并不希望發生這樣的慘劇,但他們由于嚴重疏忽或過于自信自己的技術而違章,進而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對這種嚴重危害社會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必須進行嚴厲的懲罰,追究刑事責任。法律對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還規定了更加嚴厲的處罰,那是因為較之一般的交通肇事,交通肇事后逃逸的社會危害更為嚴重,性質和影響更為惡劣。這種行為就是指造成交通事故后,非但不保護好現場,及時搶救傷員,承擔起應負的責任,反而為躲避責任,趁人不備或無力阻止,想方設法逃之天天。這種行為突破了做人應有的起碼的社會道德底線。所以法律對凡是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的,不論造成后果是否嚴重,都規定了追究刑事責任的處罰。這里“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一般是指行為人多次違反交通運輸法律法規,造成重大事故;或是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危害結果;或是為逃避責任偽造事故現場、收買證人做偽證等,對有諸如此類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法律都規定了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處罰;對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則規定了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更為嚴厲的處罰。對上述嚴重交通違法行為,除追究違法者的刑事責任外,還要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吊銷機動車駕駛證,對交通肇事后逃逸的,還規定終生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因為違法者的行為已使他徹底喪失了社會信用。
這里還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人交通肇事后,為了逃避責任,將事故受傷人拉至無人處拋棄甚至殺人災口,這種行為就不僅僅是交通肇事后逃逸,而且構成故意殺人罪了,因為行為人放任或追求受傷人死亡的后果發生。這將受到法律更為嚴厲的處罰,希望交通肇事者不要鬼迷心竅,走上這樣一條黃泉不歸路。另有一種情況,行為人以制造交通事故為手段,達到對特定人進行傷害或殺害的目的,則不能以交通肇事罪追究責任,而應追究行為人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還有一種情況,行為人以機動車為工具,在公眾場所或重要地點對不特定人群,故意制造交通事故,造成社會影響,達到報復社會的目的,這種情況也不應以交通肇事罪論處,而應追究行為人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罪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民事被告能申請法律援助嗎,如何申請法律援助
2020-11-11月底離職不給工資合法嗎
2021-02-09喪偶再婚需要提交哪些資料
2021-01-14公司股權轉讓怎么交稅
2020-12-14第三方支付接口收費標準是怎樣的
2020-11-16事故傷殘評定賠償證據
2020-11-14論票據法中的無權利抗辯
2021-03-10有限合伙人如何轉讓其在合伙企業中的財產份額
2020-11-27欠條和借條的區別是什么
2021-01-01交通事故的傷殘鑒定程序
2020-12-21撤銷仲裁裁決由哪個法院管轄
2021-01-17保全債權是如何保全的
2021-02-08顧客在超市門口摔倒超市要賠償么
2020-12-12買房注意購房合同的九個看點
2020-11-27變更勞動合同內容要什么條件
2021-01-25追索勞動報酬是否解除勞動關系
2021-02-03產假期間員工裁員補償標準
2020-12-17勞動糾紛調解找誰
2020-12-16意外保險車禍能賠多少錢
2020-12-17再保險公司可以經營什么業務
202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