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在2000年11月15日公布的《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將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為解釋為“……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按照這個解釋,肇事者無論是否救助受害人都不影響逃逸的成立,因此肇事者將受害者送往醫院之后再逃跑,也要按照交通肇事逃逸處理,因為這仍然符合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
筆者認為要正確認識交通肇事逃逸的含義必須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前提條件是行為人必須具有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先行行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解釋》第3條的規定“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是指行為人具有本解釋第2條第1款規定和第2款第(一)至第(五)項規定的情形之一,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從其內容上來看,這條規定明確了構成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前提條件,即行為人必須具有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先行行為。因為該《解釋》第2條第1款規定的三種情形和第2款規定的五種情形,都是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情形。先行行為必須構成交通肇事罪,逃逸行為才可以作為加重處罰的情節而存在。兩者是毛與皮的關系。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主觀要件。行為人主觀上有且只有逃避搶救或肇事責任的動機。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本質在于肇事者對于自己先行行為帶來的搶救義務和法律責任承當的逃避。逃避搶救義務和逃避法律責任這兩個動機同時存在是實踐中逃逸行為主觀方面的一般情況,但是在特定的情況下也可能僅存在單一的動機,例如,甲開車將人撞傷后,將被害人送到附近醫院搶救,而后逃之夭夭,在這種情況下,肇事者己經盡了搶救義務,但是卻逃避了法律追究,使交通肇事責任難以認定,因此雖然犯罪人僅具有逃避責任的動機,但是只要具備逃避搶救義務和逃避責任這兩個動機中的任何一個,都應認為具備了逃逸的主觀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實質,其在于不履行法定的搶救傷員與財產、報案、接受處理的義務,而并非只是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離事故現場。
綜上所述,交通肇事后逃逸,比較合適的理解應是,明知自己的行為造成了交通事故,不履行法定的搶救傷員與財產、報案、接受處理的義務,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的行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證過的房子可以買賣嗎
2021-01-11不履行撫養義務能否得到贍養
2021-02-13什么是律師風險代理,風險代理律師收費標準是什么
2020-11-15行使留置權需要寫申請書嗎
2021-03-26房屋不動產房貸沒結清怎么辦贈與
2020-11-16男方房屋贈與協議書怎么寫
2020-12-16主合同與擔保合同在效力上有什么關聯
2021-01-05離婚協議滿三年了還能追溯嗎
2021-02-03不贍養老人能正常分配撫恤金嗎
2021-01-23是不是只要雙方沒有簽訂合同,就不須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何劃分
2021-01-21擔保合同約定不明確該如何擔責
2021-01-06有抵押的房屋可以過戶嗎
2021-03-10員工自動離職是否支付經濟補償金
2021-03-11暫時失去意識致人損害是否應當賠償
2020-11-18保險理賠金額如何證明
2021-02-03非法營運出事故保險賠嗎
2021-01-22對未按規定期限辦理公司登記有什么法律后果
2021-03-18怎么才能讓自己順利獲得保險公司的理賠
2021-03-132015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修改草案都有哪些增改
2021-03-03土地出讓金屬財政收入嗎
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