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逸致人死亡承擔的法律責任
受害人的死亡必須是因為肇事者的逃逸行為造成的。如果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但被害人的死亡卻是因為介入了其他原因造成的,如被害人由他人送往醫院搶救途中再次發生交通事故致死等,就不應認定為“因逃逸致人死亡”。再者,必須是行為人逃逸行為在前,而傷者因行為人逃逸而死亡的結果發生在后,兩者之間存在這個順序關系。如果交通事故發生時傷者當場死亡,則不能認定為因逃逸致人死亡,而應適用《刑法》第133條規定的第二種量刑幅度予以處罰。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定罪分析如何理解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案件的定罪問題,是分析“因逃逸致人死亡”所須面對的最實際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因逃逸致人死亡”與相似罪名的區別;二是關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如何適用。筆者就這兩方面問題展開論述。
“因逃逸致人死亡”與間接故意殺人罪的區別對于《解釋》第5條對“因逃逸致人死亡”所作的解釋以及《刑法》第133條規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構成交通肇事罪的規定,在學術界存在爭議,是因其與間接故意殺人罪在構成上存在相似性造成的。所以有這樣的一種觀點:“因逃逸致人死亡”不應屬于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節,而應構成(間接)故意殺人罪。從這個角度看,行為人肇事后逃逸后在一定程度上知道由此造成的后果,且又對受害人死亡的后果持放任態度,最終造成傷者因無法得到及時救助而死亡。
筆者認為,《刑法》第133條規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從發生狀態上看是交通肇事的延續,是對前行為的加重情節。這種加重情節是以行為人違反了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此發生重大事故致人死亡為前提,即仍是以交通肇事罪這一先行犯罪的成立為基礎的,是先行行為在結果情節上的加重。
從主觀上看,行為人對可能造成傷者死亡存在間接故意,而在有的情況下,肇事者可能認為肇事行為僅會造成受害者受傷,其主觀上應屬于過于自信的過失。比較兩種犯罪行為的差別,不能僅憑主觀方面的相似,就認定行為人構成間接故意殺人罪,這是不符合犯罪構成主客觀統一的理論,也是違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必須結合行為的客觀方面。
從客觀方面講,如果行為人構成故意殺人罪,那么就要求行為人的行為是導致傷者死亡的排他性原因。也就是說行為人對于傷者人身的危險進程處于或者基本處于排他性支配狀態,排除了他人對傷者實施救助的可能性,傷者的生命安全完全依賴于行為人的救助。而顯然“因逃逸致人死亡”并不能產生這種完全排他的狀態,在大多數情況下,受害人是可以有獲得其他人救助的可能性的。所以綜合來看,“因逃逸致人死亡”與間接故意殺人是不同的兩個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小車與自行車相撞,自行車受傷了誰的責任
2021-02-05人身傷亡的交通肇事如何處理
2021-01-07能否剝奪未成年人政治權利,能否剝奪外國人政治權利
2020-12-04價格欺詐的消費者的賠償標準
2020-11-15財產保全涉及夫妻雙方嗎
2020-12-19父親自己寫的子女分割財產有效嗎
2020-12-23預售房屋抵押登記程序
2020-12-26辭退員工要支付經濟補償金嗎
2021-03-17勞動者違約離職應賠償哪些損失
2020-11-11休產假期間社保斷一個月如何處理
2021-03-20意外險報銷的流程是什么樣的,需要哪些材料
2021-03-09是駕乘人員意外傷害險還是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
2020-11-28航班取消賠償
2020-12-03飛機延誤有賠償嗎
2021-02-17投保人是否可以不經被保險人同意就變更或解除保險合同
2020-11-13駕駛員下車修理受傷仲裁委裁決保險不賠
2020-11-19事故認定書對方不簽字保險理賠嗎
2020-12-30投保后需要維護保險標嗎
2021-03-25車險理賠注意事項
2020-11-13人身保險新型產品信息披露管理辦法
2021-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