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庭審規程?
1、庭審準備
(1)傳喚當事人,通知其他訴訟參與人出庭參加訴訟。
(2)對公開審理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在開庭3日前公告當事人的姓名、案由和開庭的時間、地點。
(3)查明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紀律。
2、法庭調查
(1)當事人陳述,首先由原告口頭陳述其訴訟請求及其所依據的事實、理由,然后由被告陳述案件事實及其所持的不同意見。
(2)出示證據和質證,當事人陳述結束后,必須將案件的有關證據在法庭上展示,并由當事人進行質證。
3、法庭辯論
法庭辯論是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在合議庭的主持下,根據法庭調查階段查明的事實和證據,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相互進行言詞辯駁的訴訟活動。
4、案件評議和宣告判決
這是開庭審理的最后階段,是合議庭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和證據,依照法律和政策,分清是非,明確責任,作出判決并宣告判決結果,從而解決當事人之間民事爭議的階段。
二、審結期限
《民事訴訟法》第135條對普通程序的審結期限作了如下規定:“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6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 由本院院長批準,可以延長6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準。”由于民事訴訟法對需要再次延長而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準的期限沒有明確,因而,從 理論上講,適用普通程序審理民事案件沒有最長的期限。2000年9月起施行的最高法院《關于嚴格執行案件審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規定》彌補了這一立法缺陷。根 據這一司法解釋的規定,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第一審民事案件,期限為6個月;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應當在審理期限屆滿10日前向本院院長提出申請,經本院 院長批準,可以延長6個月,還需延長的,應當在審理期限屆滿10日前報請上一級人民法院批準,可以再延長3個月。
根據司法審理程序的規定,庭審程序作為司法判決的一個情況,一般是在犯罪事實進行明確認定后,根據公安機關的調查取證和檢察機關的審查起訴后,由審判機關依據法律適用情況進行合法的判決,并根據判決的結果來執行相關判決情況。
民事訴訟庭審反訴程序是怎樣的
刑事案件二審程序應當開庭審理的情況有哪些?
什么是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合伙和入股的區別是什么
2021-01-01輕傷鑒定標準是如何的
2021-01-13辦口罩廠需要哪些資質
2021-02-03著作權重復轉讓著作權歸誰
2021-01-13解約定金與違約金的區別
2020-11-24反擔保協議書
2021-01-20協議離婚后戶口遷移產生糾紛的,該怎么辦
2021-01-26移送管轄保全是否變更法院
2021-03-06什么樣的遺囑不能更改
2020-12-24企業經營不善降薪是否違法
2020-11-30法院離婚調解步驟是什么
2020-12-17冤假錯案怎么舉報
2021-03-19贍養老人的繼子能分撫恤金嗎
2020-12-08商業銀行阻礙相關機構檢查監督的要罰款嗎
2020-11-22被小區門禁夾斷腿,應由誰負責
2020-12-10成立業主委員會流程有哪些
2021-01-16集資房轉讓時應注意什么
2021-02-18單位終止勞動合同應當支付經濟補償金的幾種情形
2021-01-30離職補償金沒給怎么辦
2020-12-27出口產品責任險筑道出口防險墻[1]
202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