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法實踐中,交通肇事以后逃逸致人死亡的情況十分復雜,如何理解“逃逸致人死亡”,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分歧還是特別大的。關于交通肇事以后因逃逸而致人死亡的案件如何定罪的問題,當前也存在有如下幾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這一規定“只適用于由交通肇事罪轉化成的故意犯罪”。按此種觀點,凡交通肇事以后,無論何種情況導致他人死亡的,均定交通肇事罪,處七年以上十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種觀點認為,這一規定僅適用行為人交通肇事以后逃逸而過失致人死亡的情況,不包括因故意致人死亡的情況。觀點三認為,這一規定既適用行為人交通肇事以后逃逸,因過失致人死亡的情況,也適用間接故意致人死亡的情況,但不包括直接故意致人死亡。如有人認為,肇事后逃逸,不能排除肇事人對被害人的死亡結果的放任態度,但這是肇事后的結果行為,主觀上是為了逃避法律責任,因此應定為交通肇事罪。如果行為人發生了重大事故,為逃避責任,故意將致傷人員移棄荒野而造成死亡的,應按殺人罪論處。我擬撇開第133條第三檔的法定刑基礎上,僅對純粹的抽象事實作一種理性的假設分析。具體言之,就是分析交通肇事以后行為人針對具體情況,如何進行逃逸,逃逸之后又如何致人死亡,交通肇事與逃逸行為是何關系,如果交通肇事與逃逸行為分屬不同性質,對二行為如何定罪處理等一系列問題。據此,我擬對相關問題作出如下的假設分析:
(一)交通肇事以后被害人的傷勢十分嚴重(如腦部、心臟、肝臟等要害部位受傷)、生命垂危,即使肇事者及時搶救,也無法挽回其生命。此種情況下,行為人駕車逃跑,被害人又最終死亡的,行為人只構成交通肇事罪。可以說,被害人的死亡與行為人駕車逃逸之間并沒有因果關系。被害人之所以死亡,那是行為人肇事的直接后果,對肇事者應適用第133條第二檔的規定,屬“交通肇事以后逃逸的或者有其他的特別惡劣情節的”的情況。不適用“交通肇事以后逃逸致人死亡的情況”。此類案件從嚴格意義上分析,并不屬于交通肇事以后逃逸致人死亡的情況。
(二)行為人交通肇事以后,誤認為被害人沒有受傷或只受到輕傷(或輕微傷),從而逃逸,致使被害人死亡的;行為人肇事以后,將被害人送往醫院后逃逸,致被害人死亡;行為人肇事以后,誤以為被害人已經死亡,從而逃逸,致被害人無法得到及時救治而導致死亡;等等。在此類案件中,只要有證據表明,肇事者不明知逃逸行為會造成傷害人死亡或者沒有放任被害人死亡結果發生的,不具備間接故意殺人的主客觀要件的,即可以認定是交通肇事以后逃逸而過失致人死亡的情形,對于此類情況,逃逸行為是交通肇事的自然延伸;行為人的逃逸并沒有改變交通肇事的性質,同時逃逸行為本身也不具有獨立成罪的條件,過失致人死亡的結果發生,作為一種結果加重處理也是比較合適的。
(三)行為人交通肇事以后,立即下車查看,發現受害人傷情比較嚴重,流血較多,而且旁邊圍觀者甚眾。行為人將受害人裝上車,朝醫院方向駛去,但當他避開圍觀人的視線以后,未將受害人送往醫院,為了逃避責任而將其棄置野地,使之得不到及時醫療,從行為內容來看行為人的逃逸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當然,行為人棄置受害人也并不是希望受害人死去,但在其意志因素上,行為人為了逃避自己的責任卻對被害人的死亡結果持了放任態度。同時行為人發現受害人傷勢不輕,明知其如果得不到及時救治就可能或必然死亡,從刑法上的間接故意理論分析,行為人的行為完全符合間接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在此,行為人的交通肇事行為與逃逸行為因為性質的不同就被分割為兩個完全彼此獨立的行為,而且各自符合成立罪名的條件,應定交通肇事罪和間接故意殺人罪數罪并罰。對此類情況可以分為二種情況分析:1、行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因間接故意致被害人死亡,而交通肇事行為又不成立犯罪的,可以定故意殺人罪。2、行為人交通肇事,情節惡劣,后果嚴重,已經可以成立相關犯罪,后又逃逸,間接故意致受害人死亡,應按數罪并罰處理。
(四)行為人交通肇事以后,發現受害人傷勢嚴重,血流不止,頓起歹念、遂倒車將受害人軋死,而后逃逸。對于此種情況,行為人倒車將受害人軋死的行為,明顯是故意殺人的行為,而且是積極追求受害人死亡結果的發生。如果行為人交通肇事本身不成立犯罪,那么此情況應定故意殺人罪;如果交通肇事已成立犯罪,那么按數罪并罰處理。【內容提要】漢語含義深奧,歧解頗多。在立法時,有時一個條文會引發多種不同理解與解釋。“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包含多種行為內容,會有多種后果。但如何具體分析每一種行為內容的主、客觀要件,將不符合立法精神的解釋剔除出來,恰如其分地理解、運用法律,是學
(五)行為人肇事以后逃逸,行為人在駕車逃跑過程中,拖著受害人,致受害人死亡,這種情況也比較復雜,應具體分析。如果行為人明知肇事車輛拖住了受害人,而不停車,繼續逃跑,表明行為人主觀罪過發生了變化。行為人應認識到自身行為的性質已經超越了交通肇事的界限,變成了故意殺人或故意傷害。如果行為人并不知曉受害人被拖住,為了逃避責任而逃跑致受害人死亡,則成立交通肇事罪,不另成立他罪。
(六)行為人交通肇事以后,為了逃避責任,熄滅前后車燈,乘著黑暗,偷摸著加速前行,試圖逃離肇事現場。在逃逸過程中,又致他人死亡。這種情況特別復雜,因為行為人逃逸的場所對行為人的定罪是有影響的。試想,在一個偏遠地區,人跡罕至,行為人加速前行造成了他人死亡,恐怕是在行為人的意料之外。但如果在一個來往行人較多的地方,乘黑加速前行,致他人死亡,恐怕是在行為人的意料之中。兩種情況就可以決定行為人兩種不同的心態,行為人的主觀惡性與人身危險性相結合反映出來的社會危害性也就大相徑庭,承擔的刑事責任也就大不一樣了。對于上述第一種情況,行為人逃逸致人死亡可以看作是第二次交通肇事罪。如果第一次肇事行為不成立犯罪,那么對行為人按第二次肇事定罪即可。如果行為人第一次肇事行為成立犯罪,那么對行為人明知在行人較多的地方高速行駛容易造成他人的傷亡、重傷置而不理,放任一種嚴重的危害結果的發生,行為人對其他受害人顯然負有故意殺人(或重傷)的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第一次肇事行為成立犯罪,那么和逃逸行為致人死、傷的故意殺人、傷害罪成立數罪,實行并罰。如果第一次肇事行為并不成立犯罪,那么對行為人可以定故意殺人罪或故意傷害(重傷)罪。
(七)行為人在一般肇事以后,為了逃避責任,在逃逸時又故意駕車沖撞、傾軋他人而致他人死亡的,行為人殺人的故意罪過形式十分明顯,而且又采用了駕車沖撞他人的殺人方法,應成立故意殺人罪。
(八)行為人交通肇事以后,駕車逃跑,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應按刑法第115條定罪論處,或者是按交通肇事罪以駕車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合并論處。
綜合上論述,筆者認為,交通肇事罪中的第三個罪刑階段“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交通肇事后因為害怕被追究罪責,駕車逃逸,致使這次交通肇事的受害人因為得不到及時救治而死亡,或者已經發生了交通事故后,行為人在逃逸過程中又發生了交通事故,致使第二次交通事故中被害人死亡。其主觀罪過只能是過失,而且這一規定屬于刑法理論上的結果加重犯。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侵犯網絡著作權的行為有什么
2021-01-15行政強制執行中終轉化多長時間
2021-02-18發律師函能解除合同嗎
2021-03-09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有哪些積極意義
2021-03-25怎樣查老公有沒有出軌,如何找出軌證據
2021-03-25如果交通事故肇事逃逸需要拘留嗎
2021-03-26為干涉婚姻自由拘禁他人怎么定罪
2020-12-12小學生課間打架學校有責任嗎
2021-02-06被贈與房產的人還能申請兩限房嗎
2020-11-19公房使用權糾紛可以起訴嗎
2021-01-06競業限制補償金標準有何規定
2021-02-04疫情期間被隔離扣工資嗎
2021-03-09經紀及管理合同是委托合同嗎
2021-03-05保險合同的解釋通常是遵循有利于哪一方的原則
2020-12-21運輸貨物毀損,保險公司賠嗎
2020-12-12人壽保險理賠手續是什么,理賠標準又是怎么樣的
2021-01-17保險合同有哪些必備條款
2020-12-19企業財產保險合同指的是什么
2021-01-11房屋保險與家庭財產保險有什么差別
2021-02-23摩托車必須買保險嗎
202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