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15日《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第2款的規定,交通肇事致1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主要責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
酒后、吸食毒品后駕駛機動車輛的;
無駕駛資格駕駛機動車輛的;
明知是安全裝置不全或者安全機件失靈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
明知是無牌證或者已報廢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
嚴重超載駕駛的;、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的。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況分析
實踐中發生的交通肇事后逃逸,且發生被害人死亡的案件形形色色,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情形,應當分別作出相應的定性和處理。
(1)行為人肇事后,被害人當場死亡,行為人明知被害人已死亡,為逃避處罰而逃逸。行為人雖有逃逸行為,但與被害人死亡的結果沒有因果關系,不符合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對行為人的行為以交通肇事罪定罪,按照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惡劣情節處以3至7年有期徒刑。
(2)行為人肇事后,被害人當場死亡,行為人并不知道被害人已死亡,但為了逃避處罰,置被害人的生死于不顧而逃逸,行為人雖有逃逸行為,主觀上具有放任的故意,但與被害人的死亡沒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不符合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對行為人的行為應當以交通肇罪定性,按照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惡劣情節處以3至7年有期徒刑。
(3)行為人肇事后,致被害人損傷特別嚴重,即使及時搶救,受害人的生命也無法挽救,行為人為逃避責任而逃逸,對死亡結果的發生聽之任之,行為人的逃逸行為對死亡結果的發生并無實質上的因果關系,也不屬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應以交通肇事后逃逸處以3至7年有期徒刑。
(4)行為人肇事后,在逃逸過程中再次發生交通事故致他人死亡的,可分為以下二種情況:其一第一次肇事后,逃逸途中只注意吸取教訓,而忘記其他義務導致再次發生交通肇事致人死亡,行為人的兩行為均構成交通肇事罪。其二行為人肇事后,逃逸途中以盡快的速度逃跑且不顧多數人的生命安全導致多人死亡,主觀故意由過失轉化為故意,其行為侵害的客體是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安全,屬于危害公共安全,對行為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
(5)行為人肇事后,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后隱藏或者遺棄,如將被害人放在不易被發現的地方,自己駕車逃跑,使被害人處于無法得到救助的環境中,主觀上是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傷亡結果的發生,行為人的行為應當以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小股東沒有權力提起股東代表訴訟嗎
2021-01-11違章最遲什么時候處理
2020-12-23父母有退休金能否申請贍養費
2021-01-22價格上惡意競爭違法嗎
2021-03-21交通事故簡易程序
2020-12-05開發房地產要多少資金
2021-03-04在商場內滑倒受傷后怎么辦
2021-01-11最新(2008)勞動合同范本
2020-12-19企業約定試用期有何限制
2021-01-09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全文
2020-11-17人壽保險的投保對象是什么,買人壽保險時應注意什么
2021-01-26學生意外傷害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1-06父母可以給成年子女購買死亡險嗎
2021-01-10保險合同標的是什么
2021-03-17投保意外險必須注意什么
2021-03-11新型人身保險產品是重要的創新
2021-03-05離婚后保險受益人可以變更嗎
2020-12-31保險合同的有效條件是什么
2021-02-26船公司辦理船員保險應注意的問題
2021-02-03農村集體土地對外承包合同成立的條件有哪些
202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