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是怎么構成的
主觀方面
主觀方面即行為人的主觀動機,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動機一般是逃避搶救義務以及逃避責任追究。這種動機是積極的心理活動。雖然交通肇事罪是過失犯罪,但僅就逃逸行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為故意。因此只有行為人對肇事行為明知,同時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構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因為從主觀方面來看,在犯罪惡意上是很小的,是對現場后果的害怕所致。但毫無疑問,其逃逸行為還是直接故意所致。所以無論何種情形,行為人在逃逸時都必須明知自己的行為造成了交通事故的發生,并對逃逸行為有直接的故意,這是行為人的主觀方面。
客觀方面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情形。從刑法理論來看,認定行為人是否構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對行為的客觀方面予以認定。對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為,是最高院的《解釋》中規定了在五種情形的基礎上而逃跑的行為。這就可以明確交通肇事后逃
逸是作為交通肇事罪量刑的加重情節來規定的。也就是說如果行為人的先前行為沒有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或者雖有交通違規行為但該違規行為與結果沒有因果關系,或者行為人在交通事故中僅負同等責任或者次要責任,或者交通行為在所造成的結果尚未達到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的定罪標準的,或者在負事故全部責任或主責的情況下僅致1人重傷,但又不具備酒后駕駛、無執照駕車、無牌照駕車《解釋》規定的情形之一的,即便行為人事后有逃逸行為,也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逃逸后行為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的空間要素,即該行為是否僅限于“逃離事故現場”。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雖然沒有逃離現場(有的是不可能逃跑),但是在將傷者送到醫院后或在等待交警部門處理時畏罪逃跑,雖然無論從主觀方面還是客觀方面都是符合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的構成的,也應當受到法律的嚴懲。而在學界部分學者認為交通肇事罪是一種過失犯罪,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并不深。因此,對其處理不宜過重,具體把握尺度也宜寬不宜嚴,所以要對逃逸行為的時間和空間作必要的限定。
以上知識就是小編對相關法律問題進行的解答,依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如果沒有造成交通事故的,駕駛機動車離開現場并不是為了逃避法律責任的,不會構成交通肇事逃逸。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汽車碰撞電瓶車索賠多久會過期
2020-11-12買到過期食品怎么賠償
2021-01-30交通事故工傷賠償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2021-01-16重婚罪的構成要件有哪些,如何舉證,離婚能否得到賠償
2021-03-18出國留學生怎樣結婚
2020-12-15女方離婚訴狀范本是怎樣的
2021-03-21如何理解共同承攬人的連帶責任
2020-12-14房屋裝修拒不履行裝修合同怎么辦
2021-03-26哪些屬于終身人壽險
2020-12-01教育金屬于哪種險種
2020-12-08保險人責任免除條款如何認定
2021-01-25單位能否成為人身保險合同的受益人
2021-03-12企業財產險怎么計算賠償金額
2021-01-22兒童車禍理賠范圍是什么
2021-02-04什么是保險法中近因原則
2020-12-20保險代理機構管理規定
2021-01-28天津土地房屋轉讓土地出讓手續有哪些內容
2021-03-14強制拆遷補償款能否執行
2021-01-12房屋被劃入拆遷紅線內,多久會被拆除
2021-01-12哪幾類房屋會被列入拆遷范圍之內
20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