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交通肇事逃逸的認定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肇事人在明知道發生交通事故后,為了逃避搶救被害人的義務,逃避責任,逃避法律的追究與懲處,而逃離事故現場。在司法實踐中,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為客觀上都表現離開交通事故現場,但是交通肇事者離開事故現場的行為是否都認定為交通肇事后的逃逸。答案是否定的。由于司法實踐的客觀情況的復雜性,如何正確適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如何對各種交通事故的逃逸行為進行認定,這正是我們現在需要研究的問題。例如:在交通事故發生后,行為人往往會以自己主觀上不知道發生了事故或者為了離開報警來作為自己離開事故現場的理由。那么要怎么做才能對交通肇事后逃逸做出正確的認定,是我們以下要進行分析并解決的。司法實踐中,要全面充分考慮行為人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的因素,只有通過證據從各個進行考證,把嫌疑人主客觀方面的表現形式作為一個整體綜合考慮,才能對什么行為是交通肇事的逃逸作出正確認定。
(一)根據行為人對交通事故的了解程度進行判斷
行為人在發生交通肇事后逃逸,其主觀上存在著明顯的故意,是一種犯罪行為。如果要對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進行準確的定性,則必須理清行為人在交通事故發生后其主觀上的態度。由于我們在對交通事故現場勘察中,能直接表現肇事者主觀意圖的證據少之又少。因此我們對行為人主觀的定性主要依據行為人的口供以及現場目擊證人的證詞證言。針對這種情況,就要求我們在審查案件時,注重證據與證據之間的相互印證情況、證據體系的證明作用以及由證據體系中推論出的案件事實情況還原當時的案發現場。例如:1996年12月27日被告人周某(男,個體司機)受某廠委托,運送一批鋼材到甲縣。12月30日上午10時許,周某將東風卡車上的限速器拆除,以50公里的速度通過國道X線開向甲市。車經一繁華的十字路口時,迎面開來一輛已減速的甲市客車,根據交通規則的規定,通過繁華交通路口時,要鳴笛減速。周某仍不減速,致其車前保險杠與客車右身刮擦。周便將方向盤打向左,該車后集裝箱撞上公路左邊土路上同方向騎自行車的王某,王某隨即倒地。(經事后法醫鑒定,王某系摔倒,頭部撞擊硬物,動脈破裂大出血致死)周某肇事后,繼續開車行駛了30米后,停車向后觀察,當聽到群眾停車向后觀察“車撞人了,快攔車”時,即鳴喇叭駛離現場。在該案審查嫌疑人周某對事故發生時認知程度,其供述到當時聽到好象有人倒地的聲音,雖然他當時覺得可能是他的車子撞的,但是他當時心存僥幸,并沒有前去察看。而根據事故發生地群眾的證詞,證明周某是在聽到“車撞人了,快攔車”的呼喊時才開離現場,證實了周某當時逃跑的主觀上采用一種故意的態度。在法庭審訊時,周某在確鑿的證據面前才承認當時為了逃避法律的懲處與巨額的賠償,才逃離事故現場。在本案中,周某的駕車逃離事故現場與其主觀的上的故意的態度是統一的,并且有現場目擊群眾證言的證實,因此,應當認定周某當時對肇事是明知的,并且其不顧被害人的死活駕車逃跑應當認定構成交通肇事逃逸。
(二)根據行為人的表現進行判斷
根據國務院頒發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中規定,交通肇事的行為人因其肇事行為而產生以下三種義務:1、發生交通事故的車輛必須立即停車,當事人必須保護現場,搶救傷者和財產;2、迅速報告公安機關或者執勤的交通警察,聽候處理;過往車輛駕駛人員和行人應當予以協助;3、肇事行為人等待有關部門的最終處理決定并承擔相應的事故責任。如果機動車的駕駛人員在交通肇事后,1、沒有積極搶救被害人的行為;2、沒有立刻報警;3、犯罪嫌疑人見到發生了交通肇事,致他人勸阻于不顧駕車逃跑、棄車逃跑、編造謊言企圖蒙混過關的行為,應認定其對交通肇事逃逸的行為有主觀上的故意。
(三)根據行為人對遺留在事故現場證據的態度進行判斷
根據《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中第七條規定:發生交通事故的車輛必須立即停車,當事人必須保護現場,搶救傷者和財產(必須移動時應當標明位置),并迅速報告公安機關或者執勤的交通警察,聽候處理;過往車輛駕駛人員和行人應當予以協助。第九條規定:當事人應當如實向公安機關陳述交通事故發生的經過,不得隱瞞交通事故真實情況。其他知情者有義務向公安機關提供有關情況。第二十條規定:當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壞、偽造現場,毀滅證據,使交通事故責任無法認定的,應當負全部責任。因此交通事故發生后,肇事者的一個職責就是盡量的保護好事故現場。如果在交通肇事后,事故的行為人在故意破壞現場的完整性、隱瞞關鍵證據后逃逸,應認定其有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主觀上的故意。
(四)根據行為人離開現場的行為進行判斷
交通肇事行為人的逃逸行為不應僅限于逃離交通事故事故現場,但是不是所有發生事故后離開現場的行為就是逃逸行為。我認為在以下兩種情況下不適合認定為交通事故逃逸。
第一種情況:雖然行為人客觀上有離開事故現場的行為,但是其主觀上沒有逃離現場,逃避責任的故意。這種情況下不能認定行為人是交通肇事后逃逸。第二種情況:行為人駕車離開事故現場,但是是為了將被害人送到醫院搶救其生命,并且在醫院想方設法報警。這種行為并不符合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主客觀的要件,因此,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
由上文可以看出:一行為要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不僅要滿足交通肇事罪的所有構成要素而且還要滿足上文所講的主觀和客觀的要素。因此對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認定不能一概而論,要從具體案件的客觀情況加以分析。
根據以上內容的相關回答可以得出,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肇事人在明知道發生交通事故后,為了逃避搶救被害人的義務,逃避責任,逃避法律的追究與懲處,而逃離事故現場,如果您還有其他法律問題的可以咨詢律霸網相關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上市的要求有哪些
2021-01-01個人住房貸款條件和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0-12-12大學生校園貸事件學校有責任嗎
2020-12-25脅迫婚姻起訴法院是否支持
2020-12-15交通肇事罪能判緩刑嗎
2020-11-21政府非法拆遷怎么處罰
2020-12-18投保人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后果怎樣的
2020-12-10什么是貨運保險合同
2020-12-23被保險人違反及時報案的保險義務是否應該承擔責任
2021-01-27保險合同的特征
2021-02-12固定資產購買保險的流程
2021-02-20車子被砸保險公司可以不理賠嗎
2020-12-25保險合同是附條件的民事行為嗎
2021-01-10交強險責任限額是如何確定的
2020-12-25保險法是如何規定固定資產投保的內容
2021-01-20交通事故保險拒賠范圍有哪些
2021-02-16承包合同上一定要寫金額嗎
2020-11-11拆遷補償不透明,可以申請信息公開嗎
2021-03-162020年拆遷補償中山市的標準是怎樣的
2021-01-10在哪里查看拆遷紅線范圍
20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