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資和詐騙罪近幾年頻繁發生,甚至發生致死案件,社會影響嚴重。我國對此類案件也加大了打擊的力度。非法集資指的是未經批準的情況下,向部分群眾進行借款并做出歸還本息的承諾,結果為拒不歸還,集資者失蹤。詐騙罪指隱藏事實,非法占有一定數額的公司財產。
一、非法集資行為和詐騙罪的區別:
我國刑法是沒有“非法集資罪”這種罪名的。非法集資只是一種行為(或者說是一種類型的犯罪),非法集資行為 不同的目的 不同的后果=相應的罪名。詐騙罪指集資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較大的行為。
二、非法集資行為表現形式:
情況復雜,表現形式多樣。有的打著“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倡導綠色、健康消費”等旗號,有的引用產權式返租、電子商務、電子黃金、投資基金等新概念,手段隱蔽,欺騙性很強。從目前案發情況看,非法集資大致可劃分為債權、股權、商品營銷、生產經營等四大類。
三、非法集資行為法律后果:
非法集資是兜底性質的犯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最重的處10年徒刑;集資詐騙罪,最高的處死刑(計劃經濟時期產物,唯一保留死刑的經濟類犯罪,也是目前學界認為反社會、反經濟規律的地方,不少著名人物都死于該罪)。此前黨和政府還沒有松口,在《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中還是強調:人民法院應當運用這一法律武器,有力地打擊金融詐騙犯罪。對于罪行極其嚴重、依法該判死刑的犯罪分子,一定要堅決判處死刑。但2015年8月29日下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刑法修正案(九)刪除刑法199條集資詐騙罪死刑的規定。
參考法律法規等:《刑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依法懲處非法集資有關問題的通知》。
四、非法集資行為的特征:
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準,包括沒有批準權限的部門批準的集資以及有審批權限的問題超越權限批準的集資;
承諾在一定期限內給出資人還本付息。還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貨幣形式為主外,還包括以實物形式或其他形式;
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即社會公眾籌集資金;
以合法形式掩蓋其非法集資的性質。
五、非法集資行為發展:
我國非法集資犯罪概念的出現經歷了諸多的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前,由于經濟不發達,資金流通不暢,無法形成資金融通市場,此時并沒有關于非法集資的相關概念。79刑法也沒有關于非法集資犯罪的罪名和相關規定。
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管理暫行條例》中明確規定,“非法集資屬于地下金融范疇”,從此“非法集資”這一概念被納入了我國立法規范文件當中。
1995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懲治破壞金融秩序犯罪的決定》,確定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和“集資詐騙罪”兩大非法集資類犯罪罪名。從而使得非法集資類犯罪首次進入刑事立法當中。
1997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在原有規定基礎上,又新增了 “擅自發行股票、公司、企業債券罪” 、“欺詐發行股票、債券罪”,使得非法集資犯罪成為一個集合罪名。
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12月13日發布,并于2011年1月4日施行的《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又將擅自設立金融機構罪、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和非法經營罪中的某些行為,納入到非法集資犯罪之中,從而使得非法集資犯罪之中的罪名更加擴大。
上述規定表明,非法集資犯罪并非一個單獨罪名,而是數個涉及非法集資的犯罪罪名的總稱,以其行為表現和主觀方面,實際上分為兩大類型,一類為擅自作為型非法集資犯罪,即行為人未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許可,非法從事金融業活動的非法集資類犯罪;另一類為欺詐型非法集資類犯罪,即行為人采取隱瞞欺騙手段獲取非法利益的非法集資犯罪。根據上述規定和分類,結合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我們認為,非法集資犯罪是指未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許可,非法從事金融業活動,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或者采取詐欺手段,通過募集資金的方法,騙取社會公眾資金,觸犯刑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
六、非法集資行為相關罪名:
根據上列相關法律法規,當前的非法集資犯罪,包含了數個具體的犯罪罪名,其具體范圍包括以下七種具體罪名: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刑法第176 條);
集資詐騙罪”(刑法第192 條);
“欺詐發行股票、債券罪”(刑法第160 條);
“擅自發行股票、債券罪”( 刑法第179 條);
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刑法第224 條) ;
“非法經營罪”( 刑法第225 條);
“擅自設立金融機構罪” ( 刑法第174 條第1 款)。
從目前現實看,當前非法集資犯罪主要集中在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集資詐騙兩個罪名上。
七、集資詐騙罪是什么:
集資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較大的行為。集資詐騙罪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在犯罪構成上有一些相同之處,特別是都可以表現為通過媒體廣告宣傳,以高額利息回報方法面向社會不特定公眾募集資金,都對金融管理秩序造成了破壞,二者的區別主要在于主觀上的目的不同。
集資詐騙罪,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觀目的,即永久性地非法占有社會不特定公眾的資金,行為人在募集資金時,就不打算還本付息。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是以攬存資金進行信貸為目的,主觀上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行為人在吸收資金時,還是懷有還本付息的意圖的,故而這里的“占用”我們只能界定為只是臨時地占用。
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是劃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與集資詐騙罪的關鍵,因此,認定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4條第2款規定: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
集資后不用于生產經營活動或者用于生產經營活動與籌集資金規模明顯不成比例,致使集資款不能返還的;
肆意揮霍集資款,致使集資款不能返還的;
攜帶集資款逃匿的;
將集資款用于違法犯罪活動的;
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逃避返還資金的;
隱匿、銷毀賬目,或者搞假破產、假倒閉,逃避返還資金的;
拒不交代資金去向,逃避返還資金的;
其他可以認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
非法集資相關案件近幾年頻繁發生,它很復雜,手段也有很多種,嚴重影響了社會正常秩序。它和詐騙罪的區別是,一個是行為名稱,一個是犯罪名稱。
集資詐騙法院階段辯護詞
非法集資罪的量刑標準是什么
非法集資罪立案標準是怎么規定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合同當事人是指合同簽訂雙方嗎
2021-01-12股權托管中心能轉讓股權嗎
2020-11-11效力待定合同追認時效
2020-11-29各省市消費者協會投訴電話是多少
2020-11-19退婚了還可以再訂婚嗎
2020-11-30什么時間可提出撤銷脅迫婚姻
2021-03-14強制執行撤銷要多久生效
2021-01-03合同保全有沒有撤銷權
2020-11-10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都有什么條件
2021-03-12終止勞動合同會發生哪些爭議
2021-01-15終止勞動關系領取失業保險條件
2020-12-31工傷申請應該歸哪個仲裁委管轄
2020-12-10車禍受傷的雙份賠償是怎樣的
2021-02-22變更受益人法律有怎樣的規定
2021-01-18意外險車禍賠付多少錢
2020-11-15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費的計算方法是什么
2021-03-11飛機航班取消有賠償嗎
2021-02-11財產險是怎樣收費的
2021-02-14淺析人身保險合同糾紛
2021-01-22上海市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暫行辦法
202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