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論。在傳統民法中,人身損害所導致的損害一直被確定為兩類——物質損害與精神損害(非財產損害)。前者指因人身損害造成的受害人的物質損失,如醫療費、誤工費、喪葬費等;后者指受害人因人身損害所遭受的精神痛苦。這種劃分概括了人身損害的全部損失,不承認在此之外還另有其他損害情形和其他賠償類型,法律也一貫以此為標準建立相關的賠償類型機制。
一元論。人們受到前述典型案例的啟發,似乎開始對傳統賠償類型發生置疑,認為二元論會造成境況相似的受害人在獲得賠償時卻相差懸殊,而這體現了一種實質上的不公平。在置疑者們看來,同一侵權事故中的死者,就因為他們身份、年齡、居住地、家庭背景等外在因素的不同,獲得的賠償就有如此大的差異是人格歧視的表現,反映出社會對人格的尊重程度嚴重落后于時代發展。因此只要因傷害侵權致人死亡,“原則上講,初生的嬰兒與耄耋老人的生命權具有同等的價值。該計算的出發點是:謀求盡可能平均的賠償?!?/p>
本論文介紹人身損害賠償標準,對人身損害賠償標準進行解讀。內容提要:本文以類型化的分析方式,結合不同觀點,探索人身損害賠償的根本目的,并通過對生命價值的研究,得出不存在獨立于物質賠償與精神撫慰金之外的其他賠償類型,民法傳統的賠償模式具有合理性。
三元論。還有人提出,在以人為本的社會中強調人格尊重和人格平等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按照傳統的損害二元論考慮到物質損害與精神損害雖然沒錯,但無法涵蓋受害人損害的全部,換言之,其遺漏了人身損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損害內容——“生命價值”。依此觀點,“生命價值”也可稱之為“命價”,是獨立于物質與精神損害之外的第三種損害,現代社會,應采取三元結構的賠償機制,即物質賠償、精神賠償以及“生命價值”賠償。而傳統民法中之所以出現人身損害賠償的“同命不同價”是因為忽略了第三種需考慮的主要元素,沒有充分體現當前人格尊重、人格平等的社會特點。相反,如果對所有受害人的賠償法律在計算賠償數額時都包含了以上三類損害,則不會發生在不同的受害人之間存在過大的賠償差距的情況,結果會較為公平。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生誤開癲癇藥,賠償責任如何確定
2020-11-21火車臥鋪砸死人如何處理
2021-02-23土地承包沒有交錢合同糾紛有效嗎
2020-12-03主債務部分還清抵押權如何處理
2021-01-14遺贈扶養協議公證常識
2020-12-02贍養老人能占有老人房屋嗎
2021-01-03保密協議與競業限制協議的區別
2021-01-30離職后公司扣款合法嗎
2021-02-10佛山市住房公積金提取的前提需要哪些
2020-11-18什么時候要簽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2020-12-01工傷賠償項目包括哪些
2021-03-10公司未與死亡員工簽訂勞動合同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嗎
2021-03-04終止勞動合同會發生哪些爭議
2021-01-15用假身份證被辭退單位同樣要賠償
2020-11-21試用期社保按工資的80%作基數繳納是否合法
2021-03-03實習期滿工傷 未簽合同的賠償
2020-12-09雇傭關系能申請工傷嗎
2021-01-09企業勞動爭議調解的手續是怎樣的
2021-02-08各種事故保險理賠詳細程序
2020-11-30死亡保險中被保險人自殺會有怎樣的法律后果
20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