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身損害案件中精神損害賠償的概念和特征
二、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精神損害賠償的立法過程
三、對現行司法解釋關于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精神損害賠償一些問題的探討
1、建議明確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的性質。
2、建議將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精神損害賠償金明確和細化
本文從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精神損害賠償概念出發,分析精神損害賠償特征,在確定精神損害賠償金時,應將對受害人的補償性、撫慰性與對侵權人的制裁性三種特征有機結合起來。筆-者從司法實踐出發并借鑒國外和我國歷史上的先進經驗,對我國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應設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作出闡述,高度評價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為此作出的有益嘗試,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釋必將對我國將來民法典的立法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釋仍有一些問題值得探討。如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和《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都規定了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但兩個司法解釋規定的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性質不同,前者是精神損害賠償范疇,后者屬財產損害賠償范疇。最高人民法院在兩個司法解釋中對不同的賠償項目,使用同一名稱表示顯屬不妥,應予修改。另外筆-者認為對精神損害賠償金的確定應制定更明確和細化的標準,筆-者從司法實踐和精神損害賠償的特征出發,草擬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精神損害賠償金的計算方法,供大家參考。
我國《民法通則》作為民事法律的基本法,第一次在法典中試探性地將精神損害賠償合法化,但僅限于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和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對侵犯公民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是否存在精神損害賠償沒有規定。司法實踐中各級法院作出有益的嘗試,對侵犯公民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判決一定數額的精神損害賠償,但存在各級法院適用法律不一,判決數額差異太大,嚴重影響了司法的嚴肅性、權威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公布施行,形成了我國比較健全的精神損害賠償法律制度,基本適應了當前司法實踐的要求。但由于我國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設立時間較短,在司法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爭議,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就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精神損害賠償的一些問題談自己的觀點,供大家參考。
一、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精神損害賠償的概念和特征
精神損害是指因侵權行為侵害自然人的人格法益,致使其精神活動出現障礙而產生的身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具有非財產性、存在的獨立性和單一性等特征。精神損害是受害人生理、心理上的痛苦,精神損害與財產的增減無關,也不能等同于外部名譽之損害[1]。精神損害不是人格法益自身的損害,而是侵權行為侵害人格利益所生的精神痛苦。精神損害是相對于財產損害而言。精神損害賠償是指民事主體因其人身權利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權益和身份權益受到損害或遭受精神痛苦,要求侵權人通過財產賠償等方式進行救濟和保護的民事法律制度。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的精神損害賠償是特指人身權利中的生命權和健康權受到不法侵害,受害人遭受精神痛苦,而要求侵權人給付一定數額的金錢賠償。精神損害賠償作為民事責任制度的一種形式,其實質是法律強制侵權人向受害人支付一定數額的金錢,目的在于補償受害人因民事違法行為侵害人身權所受到的精神損害和撫慰受害人的精神痛苦。因此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突出地表現了民事責任的補償性和撫慰性。同時,由于精神損害賠償金是由侵權人支付,因此精神損害賠償責任也是法律對侵權人的財產制裁,體現了法律責任的懲罰性質。精神損害賠償同時具有補償性、撫慰性和懲罰性。把對受害人的補償、撫慰與對侵權人的制裁三種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因此,精神損害賠償是保護民事主體人格權益,制裁侵權人違法行為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法律手段。
二、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精神損害賠償的立法過程
對于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的精神損害賠償,立法上經歷了從否定到肯定的發展過程。立法上,該項權利的設立首推《德國民法典》。1900年《德國民法典》,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確規定了對人格權的法律保護,實現了人身權與人格權的分離,提出了非財產損害的概念,確立了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德國民法典》第847條第1款:“不法侵害他人身體或健康……被害人所受侵害雖非財產上的損失,亦得因受損害,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法國民法廣泛承認精神損害賠償。《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之“損害”兼指財產上之損害和精神上的損害。正如《法國民法典》的起草人所言:“這一條款包括了所有類型的損害,并要求對損害做出賠償。”[2]《日本民法典》的規定較《德國民法典》有了較大進步,確認了受傷者與死者的近親屬可要求精神損害賠償。《日本民法典》第710條規定:“身體受到傷害的受害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享有非財產損害的賠償請求權”。
在我國歷史上,人身損害案件精神損害賠償制度首先出現于《大清民律草案》和《民國民律草案》之中,在正式通過的《中華民國民法》中,建立了相對完備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該法借鑒了《德國民法典》和《日本民法典》的先進經驗,對侵害身體健康權、生命權,除可要求財產上的損害外,對被害人非財產上的損害也可請求給付一定的賠償金額。如《中華民國民法》第194條規定:“不法侵害他人致死者,被害人之父、母、子、女及配偶,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195條規定:“不法侵害他人身體、健康、名譽或自由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
新中國成立之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司法界對國內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精神損害賠償持否定觀點。他們認為對于生命健康權受到不法侵害而給受害人及其親屬造成的肉體痛苦和精神痛苦,如給予金錢賠償,則是將人類感情的商品化,是將人視同為商品,降低了人的價值。他們認為,人是社會最寶貴的財富,人的生命健康不能用金錢估價。所以,對受傷害者精神上的損害不能用金錢衡量。在198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實施的《民法通則》中,也僅明確了侵害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和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可要求精神損害賠償。對侵害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精神損害賠償方面,《民法通則》沒有涉及,這也導致了對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受害人的保護不力。但是立法規定的不完善,并未能阻止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精神損害賠償的出現。為此,民法學界對此進行大量的研究,各級地方法院也做出了一些有益嘗試,制定了一些內部規定,將《民法通則》第119條“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疾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并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撫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中的“等”擴充理解,陸續出現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判決精神撫慰金的案例。2001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經過長期的研究和總結實踐經驗,制訂了《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該司法解釋確認了自然人因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遭受非法侵害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這是對國內人身傷亡案件可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第一個具有立法意義的司法解釋。在2003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中又一次規定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受害人可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三、對現行司法解釋關于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精神損害賠償一些問題的探討
1、建議明確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的性質。
司法解釋生效后,在實踐過程中,由于對兩個司法解釋規定的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理解不同,導致對同一類案件適用法律和處理結果不同。如某法院在審理李某因交通事故致殘的賠償案件中,李某既要求了殘疾賠償金,又要求了殘疾精神賠償金。對李某要求殘疾精神賠償金應否支持,審判人員存在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不應當支持李某殘疾精神賠償金的主張,根據《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18條“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予以確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條“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以下方式:
(一)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
(二)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
(三)其他損害情形的精神撫慰金。”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25條、第29條規定了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的計算方式。李某要求了殘疾賠償金,就不能再要求殘疾精神賠償金,所以李某要求殘疾精神賠償金的要求不應支持。第二種觀點認為:應支持李某對殘疾精神賠償金和殘疾賠償金的請求。在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中,這是兩個不同的賠償項目,都應予以支持。但最終法院判決不支持李某要求殘疾精神賠償金的請求。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遲延履行簡介
2021-01-01訴訟保全能否凍結房產
2021-01-14發明專利申報步驟是什么
2021-03-20網上交通違章多久時間處理完
2021-01-21效力未定的合同類型及其效力如何確定
2020-11-12老師猥褻學生學校是否負有責任
2021-02-07哺乳期公司部門解散可以拒絕調崗嗎
2020-12-01交通意外傷害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2-27為什么保險合同會終止
2021-01-24保險公司承保后需要履行哪些責任
2021-01-30交通事故保險公司理賠時間有限制嗎
2021-02-19土地承包的主體可以是誰
2020-12-27城市土地可以轉讓嗎
2021-03-09土地流轉補償新標準是什么
2020-12-18小區強行違建物業可以強行拆除嗎
2020-12-06村委會是征地拆遷的主體嗎
2021-02-08宅基地種的樹拆遷怎么補償
2021-01-31離婚后房產未分割,拆遷后動遷安置房產權應該歸誰所有呢
2020-11-10外地人買的城中村房屋拆遷有補償嗎
2020-12-03天津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規定
202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