賠付第三者責任險,保險公司不能講條件
車主負次要責任保險公司依據“有責賠付”只愿出4.7萬法院首次終審確認“無責賠付”賠10萬———
本報訊新《交通安全法》實施后,許多車主和保險公司一直就“第三者責任險”是否屬于強制險爭論不休,因為這一問題將決定保險公司理賠是依據“有責賠付”還是“無責賠付”。
今天記者從一中院獲悉,該院對備受關注的**梨餐飲公司訴某保險公司案作出終審判決,確認“第三者責任險”具有法律強制性,最終判令保險公司向**梨餐飲公司支付10萬元賠償金,同時認為保險公司應當根據新交法及時調整相應的保險合同條款。這是本市法院首次兩審判決確認“第三者責任險”為強制險。
事件回放
去年3月26日,**梨餐飲公司就其所有的金杯車向某保險公司投保,其中第三者責任險責任限額為10萬元。
去年6月20日,“大鴨梨”公司的王某駕駛該車在懷柔區與騎人力三輪車的李某發生事故。李某受重傷,經搶救無效死亡。
此次交通事故經懷柔交通支隊認定,王某承擔次要責任,李某負主要責任。
經過協商,“大鴨梨”先后向李某及其家屬支付搶救費、賠償款等12萬余元。但保險公司以司機負次要責任為由,僅愿按責任比例賠償4.7萬余元。“大鴨梨”將保險公司告上法院,要求對方支付10萬元賠償金。一審判決
保險公司認為,雙方之間簽訂的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是商業保險性質,而非強制保險,故不適用于新交法第76條。
石景山法院一審判決認為,從已發生法律效力的新交法第76條看,“第三者責任險”已具有法律強制性。目前的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由于在驗車和年檢時受到了限制,不以車輛所有人的意志為轉移,實際上也具有行政強制性。
現行的保險合同中對“第三者責任險”理賠的前提是“有責賠付”,這與新交法“無責賠付”的原則相抵觸。終審判決
保險公司作為格式合同的提供者,在新交法頒布之后、生效之前,有義務根據新交法的規定,對保險合同的條款作出符合法律要求的調整,以適應新交法的實施,減少相應的對合同條款理解上的分歧及履行過程中導致的不符合法律規定的后果。
據此,市一中院維持了一審判決結果。
相關法規
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于2004年5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76條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超過責任限額的部分,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
相關案例
車主首獲先行賠付
2004年12月8日,北京市首例車主起訴某保險公司要求先行賠付的理賠案在石景山法院宣判,法院判令某保險公司向車主支付4.4萬余元,其中包括律師費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