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詐騙罪中的“合同”的性質認定,原則上應當掌握在適用我國現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圍。合同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所以常見的有債權合同、抵押合同、質押合同、土地使用轉讓合同等民事合同。一些不直接發生債權關系的如合伙合同、聯營合同、承包合同等也應當在內,因為該類合同侵害的客體應當是市場經濟秩序。
二、合同詐騙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問題
“非法占有目的”屬于主觀方面問題。這一問題的焦點是:“非法占有的目的”是在什么時候產生,是否必須在合同簽訂的當時就有?還是可以在合同簽訂后產生?常見的“借雞下蛋”和“拆東墻堵西墻”的行為如何認定?從理論上講,犯罪行為實施的當時,必須是明知自己是在利用經濟合同,以欺騙手段,實施騙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應當是直接故意,過失和間接故意不能構成本罪。
我們的社會正處在經濟轉型時期,一些合同當事人在沒有資金情況下,依靠以虛構事實騙得的資金進行經營,盈利了可以履行合同,虧損了則無法返還騙取的資金。一般被稱為“拆東墻補西墻”或“借雞下蛋”的情況。這種情況在實踐中,一般都屬于事實不好確定的情況,在審判實踐中,這類案件判決的事實都沒有確定為“借雞下蛋”,特別是對“成功勝算機會很少,毫無希望”的情況,很難確認是“借雞下蛋”的主觀心理還是合同詐騙的心理。所以一般都以簽訂合同時,就有犯罪故意認定。但在事實上如果有的證據確實能確定是“借雞下蛋”的事實,應當按照民事欺詐處理。
合同詐騙罪是目的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非法占有目的的有無是認定合同詐騙罪的關鍵。
三、劃清合同詐騙與合同欺詐的界限
合同欺詐是指以獲取不平等的經濟利益為目的,在經濟活動中故意以不真實的情況作為真實的意思表示,使他人判斷錯誤,從而達到在發生、變更、消滅一定經濟法律關系時獲得優于對方當事人的經濟利益的行為。構成合同欺詐的條件,一是行為人主觀上有欺騙對方的故意;二是客觀上實施了一定程序的欺騙行為;三是使對方當事人產生錯覺簽訂了合同;四是合同沒有履行或沒有完全履行,使對方當事人蒙受經濟損失。進行合同欺詐的行為人為了獲取對自己有利而對他人不利的經濟利益,總是千方百計地逃避法律,在手段上更是花樣翻新。而且,合同欺詐行為往往和合同詐騙罪交織在一起,不易區分,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
1、查明行為人的主體資格是否真實可靠。
2、查明行為人有無履行能力或具有有效的擔保。
3、查明行為人有無履約的誠意和行為。
4、查明行為人對已取得款物的處理方式。
實踐中把握的原則:刑法規定的合同詐騙手段是“虛構事實或者隱瞞事實真相”,合同法和民法通則規定的民事欺詐的是“以欺詐、脅迫手段”,兩種行為的相同點是“制造虛假的事實,使用了欺騙手段”和非法(違反刑法和民法之別)獲取了財物。二者的不同點是.,在主觀故意上合同詐騙者在簽訂合同或履行合同時根本就不希望履行合同,只想享有合同約定的權利,沒想承擔合同規定的義務;而民事欺詐則恰恰相反是希望合同的履行,通過合同的履行實現騙得非法錢財的目的,如通過產品質量有瑕疵、合同延期履行、拖欠貨款等方式實現非法獲利的目的。這是罪與非罪的界限,應在實踐中掌握,凡符合合同詐騙的幾種形式的行為,如果沒有證明其確實是真誠履行合同的證據,就應當確認為合同詐騙,如果有證據證明行為人履行合同的誠意,則不能認定為合同詐騙。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證處是國家的司法證明機構嗎
2021-02-03申請再審,律師費是否另算
2021-01-09專利權評價報告官費
2021-02-21哪些房產不能抵押,抵押房產怎么進行
2020-12-09免于刑事處罰會受什么黨內處分
2021-03-09斷絕父子關系能分家產嗎
2021-01-11老人超市摔倒應該誰負責
2021-03-24二手房交易注意事項
2020-12-07網簽購房合同查詢
2021-03-12確認勞動關系規定是如何規定的
2020-12-01淺談對保險合同中重大事項的理解
2020-12-06購買車險后還需注意哪些細節
2021-02-17保險公司懷疑騙保不理賠怎么辦
2020-12-10荒山承包協議怎么寫
2020-12-26土地出讓金誰來承擔
2020-12-20土地轉讓要什么手續
2020-12-17土地轉讓手續是如何辦理的
2021-03-02對于禁養區劃定及拆遷補償,該如何獲取
2021-01-02征地拆遷工作流程
2020-11-28遇上拆遷沒有宅基地證怎么補償
20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