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法總則規定不能辨認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誰可以申請?
《民法總則》規定,不能辨認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其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 ,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定該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二、法律規定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因智力發育不成熟或者精神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礙,不能認清自己的行為后果。如果讓其實施行為,則可能既不利于行為人自身利益的保護,也會損害他人的利益。因此,這種情況下的民事主體實施行為的范圍受到限制,只能親自實施與自己智力、精神狀況相適應的行為,并承擔相應的行為后果。超出自己智力、精神狀況的行為,應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
根據我國《民法總則》第十七條至第二十四條的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兩種情況:
1、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
第19條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特殊情況:第18條第2款規定“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2、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
第22條規定,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成年人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認定與撤銷:
成年人的限制行為能力由其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定。
被人民法院認定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經本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申請,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復的狀況,認定該成年人恢復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這里的有關組織包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醫療機構、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依法設立的老年人組織、民政部門等。
因為未成年任何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不能對自身的行為和財產進行負責,所以國家也是規定了此類人群都要有監護人進行監管和保護,同時也會在法律中寫明監護人的具體責任,如果此類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了違規行為后,相應的監護人也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民事責任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區別是什么
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
民事不予立案的條件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屋土地出租合同怎么寫
2021-02-18被情感咨詢騙了幾千元怎么維權
2020-11-30業委會委員應具備哪些條件
2021-03-01個人申請傷殘鑒定要什么手續
2021-02-25殘疾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嗎
2020-11-11現金支票日期填寫標準是怎樣的
2020-12-08侵權行為是什么
2020-12-10離婚協議日期寫錯還能生效嗎
2020-11-20貨物質量糾紛能否終止買賣合同糾紛
2021-02-06集資房屬什么性質的房
2021-02-23企業如何簽訂非全日制用工合同
2021-01-29產品責任險與雇主責任保險有什么區別
2020-12-15保險合同生效
2020-12-204s店強制買保險怎么辦
2021-01-16保險公司賠償的時限是什么
2021-02-14申請設立保險公司應當具備哪些條件
2020-11-29車險理賠注意事項
2020-11-13可以提前取出養老保險金嗎
2021-01-26保險合同的有效條件是什么
2021-02-26保險公司依據格式條款拒賠無效嗎
202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