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借款和行賄的界定是怎樣的?
個人借款和行賄的界定是是否為了獲取不正當的利益,個人借款一般情況下都是有正當的理由,僅僅是緩解燃眉之急,2003年出臺的《全國法院審理經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專門規定了以借款為名索取或者非法收受財物行為的認定。
該文件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以借為名向他人索取財物,或者非法收受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應當認定為受賄。具體認定時,不能僅僅看是否有書面借款手續,應當根據以下因素綜合判定:
(1)有無正當、合理的借款事由;
(2)款項的去向;
(3)雙方平時關系如何、有無經濟往來;
(4)出借方是否要求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其謀取利益;
(5)借款后是否有歸還的意思表示及行為;
(6)是否有歸還的能力;
(7)未歸還的原因;等等。
公訴人認為:被告人是村黨支部書記是村里的一把手,行賄人承包了該村的路燈安裝工程,雙方是管理和被管理關系。被告人向承包人借款不是出于生活急需,而是為兒子買汽車。雙方認識時間不長,沒有什么私交,借款十萬元不是小數。因此應當認定為受賄。
二、對照《全國法院審理經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區分借款與受賄的七條標準,我認為不構成受賄。
(1)有無正當、合理的借款事由;
本案中借款有正當、合法的理由。書記要給兒子買一輛十萬元以下的車,包工頭說,買就買輛好的,錢不夠我借你十萬。買車是事先決定的,買車主款已經備齊,買輛好車錢就不足了,這是借款的正當理由,而不是受賄的借口。
(2)款項的去向;
一天也沒有在書記賬上停留,而不是借口買車受賄。
(3)雙方平時關系如何、有無經濟往來;
在當代社會現實生活當中所進行的行賄罪是非常多的,而行賄罪在進行定罪量刑的時候,他是需要和民間當中的正常的借貸關系來進行區別的,如果是屬于自然借款的話,那么在主觀意圖當中并不能夠是為了獲取不正當的利益,因此不屬于犯罪行為。
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數額巨大的認定
行賄罪的立案標準是什么
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最新司法解釋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肇事后人死了一定會負刑事責任嗎
2021-01-05證監會大股東增持法規內容是什么
2020-12-19如何判定是否構成商標侵權
2020-11-19當事人能否要求返還定金
2021-02-05醉駕檢察院可以不起訴嗎?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2020-12-13合同雙方可以約定在合同簽訂地仲裁或訴訟嗎
2020-11-20預付款和應付款的區別
2021-02-05就業協議書和勞動合同區別有哪些
2020-11-28勞務派遣合同應該注意什么內容
2021-02-28不帶薪年休假屬于勞動糾紛嗎
2020-12-17董某患重大疾病,投保后保險條款不予理賠引爭議如何處理
2020-11-23車主變更保險合同未改保險賠償案例
2021-01-12保險單的主要內容
2021-02-23保險合同終止多久可以復效
2020-12-26出了車禍保險需要立即報案嗎
2020-12-06保險公司會審查理賠材料的合法性嗎
2021-01-08保險公司在投保中有哪些義務
2021-01-24保險利益的含義是什么
2020-12-14法律對保險代理人是如何規定的
2020-12-22保險合同出現糾紛處理方法有哪些
202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