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借款和行賄的界定是怎樣的?
個人借款和行賄的界定是是否為了獲取不正當的利益,個人借款一般情況下都是有正當的理由,僅僅是緩解燃眉之急,2003年出臺的《全國法院審理經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專門規定了以借款為名索取或者非法收受財物行為的認定。
該文件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以借為名向他人索取財物,或者非法收受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應當認定為受賄。具體認定時,不能僅僅看是否有書面借款手續,應當根據以下因素綜合判定:
(1)有無正當、合理的借款事由;
(2)款項的去向;
(3)雙方平時關系如何、有無經濟往來;
(4)出借方是否要求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其謀取利益;
(5)借款后是否有歸還的意思表示及行為;
(6)是否有歸還的能力;
(7)未歸還的原因;等等。
公訴人認為:被告人是村黨支部書記是村里的一把手,行賄人承包了該村的路燈安裝工程,雙方是管理和被管理關系。被告人向承包人借款不是出于生活急需,而是為兒子買汽車。雙方認識時間不長,沒有什么私交,借款十萬元不是小數。因此應當認定為受賄。
二、對照《全國法院審理經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區分借款與受賄的七條標準,我認為不構成受賄。
(1)有無正當、合理的借款事由;
本案中借款有正當、合法的理由。書記要給兒子買一輛十萬元以下的車,包工頭說,買就買輛好的,錢不夠我借你十萬。買車是事先決定的,買車主款已經備齊,買輛好車錢就不足了,這是借款的正當理由,而不是受賄的借口。
(2)款項的去向;
一天也沒有在書記賬上停留,而不是借口買車受賄。
(3)雙方平時關系如何、有無經濟往來;
在當代社會現實生活當中所進行的行賄罪是非常多的,而行賄罪在進行定罪量刑的時候,他是需要和民間當中的正常的借貸關系來進行區別的,如果是屬于自然借款的話,那么在主觀意圖當中并不能夠是為了獲取不正當的利益,因此不屬于犯罪行為。
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數額巨大的認定
行賄罪的立案標準是什么
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最新司法解釋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淺論刑事賠償范圍的擴張
2020-12-31意外失火承擔什么責任
2020-12-08國家賠償方式有哪些
2020-11-24商標侵權案件抗辯代理詞如何寫
2021-02-08股權激勵可否抵押擔保
2021-02-20母親的欠條以子女的名義起訴可以嗎
2020-12-17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否存在未遂狀態
2020-12-29判刑后戶口是否要注銷
2021-02-02離婚可以要求對方不泄露隱私嗎
2021-02-02醫療保險長期未繳納如何賠償
2021-01-01私生子繼承遺產的份額是多少
2020-12-15如何限制出境
2021-02-05家暴起訴狀怎么寫
2020-11-22非工傷醫療期滿后如何賠償
2021-03-15勞動合同和退休返聘合同有什么區別
2020-11-22人壽保險合同的條款的內容包括哪些
2020-12-04現行的家庭財產保險險種對比
2021-03-19自家車被撞 反要賠對方
2021-01-22假冒公司名義騙保險能定罪嗎
2020-12-23意外傷害保險合同的特征是什么,有哪些種類
20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