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殺人罪怎么判刑
法律解讀:
故意殺人罪是行為犯,只要行為人實施了故意殺人的行為,就構成故意殺人罪。由于生命權利是公民人身權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因此,不管被害人是否實際被殺,不管殺人行為處于故意犯罪的預備、未遂、中止等哪個階段,都構成犯罪,應當立案追究。
在量刑時,應當破除不正當觀念,既不能認為殺人既遂的要一律償命,也不能認為殺人未遂的一律不判死刑。要綜合全部案情,正確評價罪行輕重和行為人的人身危險程度,給罪犯以適當的刑罰處罰。
1、犯故意殺人罪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屬于情節嚴重的,應當判處死刑或者無期徒刑。
如出于圖財、奸淫、對正義行為進行報復、毀滅罪證、嫁禍他人、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等卑劣動機而殺人;利用烈火焚燒、長期凍餓、逐漸肢解等極端殘酷的手段殺人;殺害特定對象如與之朝夕相處的親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知名人士等,造成社會強烈震動、影響惡劣的殺人;產生諸如多人死亡,導致被害人親人精神失常等嚴重后果的殺人;民憤極大如犯罪人惡貫滿盈,群眾強烈要求處死的故意殺人;等等。
2、犯故意殺人罪,情節較輕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刑。根據司法實踐,主要包括:
(1)防衛過當的故意殺人;
(2)義憤殺人,即被害人惡貫滿盈,其行為已達到讓人難以忍受的程度而其私自處死,一般是父母對于不義的兒子實施這種行為;
(3)激情殺人,即本無任何殺人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失控而將他人殺死,其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其一,必須是因被害人嚴重過錯而引起行為人的情緒強烈波動;其二,行為人在精神上受到強烈刺激,一時失去理智,喪失或減弱了自己的辨認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其三,必須是在激憤的精神狀態下當場實施。
(4)受囑托殺人,即基于被害人的請求、自愿而幫助其自殺;
(5)幫助他人自殺的殺人;
(6)生母溺嬰,即出于無力撫養、顧及臉面等不太惡劣的主觀動機而將親生嬰兒殺死。如果是因為重男輕女的思想作怪,發現所生的是女兒而加以溺殺的,其主觀動機極為卑劣,則不能以故意殺人罪的情節較輕情況論處。
事件經過:
據介紹,1996年,濟南一家單位有一筆100萬的公款要存入銀行,當時王某等幾人都參與其中。事后,這筆錢在幾經兌換后“不翼而飛”,王某等5人則下落不明。
在這起百萬公款失蹤案中,何某與死去的王某系同學,而在王某失蹤之前,二人來往密切。此時,身為會計的何某,早已如同人間蒸發一般,不見了蹤影,而他失蹤前,另外一筆400萬的公款也被他偷偷拿去炒股。此后,何某被公安部列為A級通緝犯。
56歲的何某辯稱,他當時擔任一家單位的會計,王某就帶著幾十萬元現金找到他,說想暫存到他的單位里。何某答應幫忙,于是將王某等人帶到自己家里。1996年12月的一天,他返回家中,發現王某、于某在他家,張某等三人則倒地身亡。當時王某稱,貪污公款后,張某等三人抽成太狠,遂將這3人殺了。接下來,何某帶著王某、于某,將錢暫存到何某的單位處。第二天,何某再返回家中,發現王某、于某二人也已身亡,家里一下子有了5具尸體。
調查顯示,何某2002年潛逃到昆明,還在當地娶妻生女,并拿貪污挪用的公款購買了3處房產。后因擔心身份暴露,何某背著妻子偷偷賣掉房產再次潛逃,結果在2009年因涉嫌搶劫在昆明被抓獲。
庭審中,公訴人則認為,何某在20年前進行了一場精心策劃的謀殺。在作案前,何某購置了房屋,相繼將5名受害人約到其住所內實施殺害,死者均系頭部遭鐵錘猛擊致死,何某一人完全有能力完成這一犯罪。公訴方所掌握的諸多證據已形成完整證據鏈條,均指向何某故意殺人。
辯護人則認為,何某故意殺人證據不充分,無法證實何某當時的作案過程,僅憑其藏尸不能判定其有罪。
經歷近3個小時的庭審后,審判長宣布休庭,案件將進一步審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土地入股合作協議書怎么寫
2020-12-17男子炫耀自己有錢回家途中被搶該怎么辦
2021-02-09行政復議中申請人應該承擔的義務有哪些
2021-03-08房租合同終止的條件有哪些
2020-12-11強拆是合法的還是違法的
2020-12-05同一交通事故兩個受損失的可以同案起訴嗎
2020-11-13對大學生家教不滿意能向消協投訴嗎
2021-02-07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
2021-02-05房產抵押程序
2020-12-26房產放棄贈與公證了沒過戶能反悔嗎
2020-11-20特警有權開交警罰單嗎
2020-11-30單位集資房什么時候能上市買賣
2021-03-23法院可以凍結失業人員經濟補償金嗎
2021-02-25人壽保險合同的基本條款有哪些,哪些人壽保險合同無效
2021-02-28飛機航班取消有賠償嗎
2021-02-11旅行社責任險條款概述
2020-12-25快速理賠對方不去定損怎么辦
2021-03-17按揭車保險怎么買
2021-01-18被保險人死因不明時保險公司的責任該如何承擔
2021-03-06保險合同糾紛案件審理過程中應當注意哪些法律問題
20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