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故意殺人罪的認定標準是什么
實施的行為在主觀上是屬間接故意,還是過于自信的過失。所謂間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引起某種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而過于自信的過失是指行為人已經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可以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從而構成過失犯罪的主觀心理態度。
1、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夠獨立呼吸并能進行新陳代謝的活的有機體,是人賴以存在之前提。
2、客觀要件
(1)必須有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作為、不作為均可以構成。以不作為行為實施的殺人罪,只有那些對防止他人死亡結果發生負有特定義務的人才能構成。
(2)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必須是非法的,即違反了國家的法律。執行死刑、正當防衛均不構成故意殺人罪。經受害人同意而剝奪其生命的行為,也構成故意殺人罪。對所謂的“安樂死”,仍應以故意殺人罪論處,當然,量刑時可適用從輕或減輕的規定。
(3)直接故意殺人罪的既遂和間接故意殺人罪以被害人死亡為要件,但是,只有查明行為人的危害行為與被害人死亡的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才能斷定行為人負罪責。
3、主體要件
故意殺人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即我國刑法分則規定的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一般身份的犯罪主體。
4、主觀要件
故意殺人罪在主觀上須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認定故意殺人罪,要注意區分故意殺人既遂和故意殺人未遂的界限。
關鍵是要查明行為人故意的主觀狀態。如果行為人明知是自己的行為會造成死亡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死亡結果的發生,即使沒有造成死亡結果,應定故意殺人罪(未遂),如果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傷害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傷害結果的發生,即使由于傷勢過重,出乎其意外地導致死亡的應定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的行為內容為剝奪他人生命即殺人,殺人行為發生死亡結果的,成立故意殺人既遂;沒有發生死亡結果的,成立故意殺人未遂、中止或者預備。
上面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關于故意殺人罪這方面的規定,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律霸網小編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對于糾紛的行為,一定要協商處理好,避免出現一些意外,導致雙方都受到傷害,如果處理不了可以采取法律手段進行解決,還可以向我們律霸網的律師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民事辯護詞范文
2020-12-27占道經營城管罰款標準是什么
2021-03-19股東代表訴訟有期限限制嗎
2020-11-30買房網簽后又被抵押,抵押是否有效
2021-02-05值得參考的反擔保(保證)合同
2021-01-09車禍精神損害賠償的索賠如何確定
2020-11-21遺產的范圍有哪幾種
2020-12-09勞動合同常識
2021-03-05員工不同意調崗公司能否解除勞動關系
2021-01-27勞動爭議調解協議書效力如何,有強制力嗎
2020-12-29保險合同免責條款為什么會不生效
2020-11-16保險經紀人是什么
2021-01-26患白血病遭保險公司拒賠
2021-03-17保險合同終止多久可以復效
2020-12-26100萬三者險撞死人賠多少
2020-11-30拼車發生事故保險公司以營運性運輸拒賠說得通嗎
2021-02-13車的保險進項可以抵扣嗎
2021-01-04土地轉讓承包的流程是什么
2021-03-122020年農村拆遷征收補償新政有哪些
2020-12-16一書四方案是誰制定的
202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