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國家非法集資行為涉及到刑法當中的罪名,實際上就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以及集資詐騙罪,這些罪名在法律當中,都有著明確的規定,我們國家刑法當中規定的自然人犯罪,同時也包括單位犯罪,因此很多人想了解。非法集資單位犯罪的法律規定是什么?
一、非法集資單位犯罪的法律規定是什么?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條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二萬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 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接直負責的主管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非法集資罪中的單位犯罪和個人犯罪區別,一是主體不同,二是處罰的方式不同,單位犯罪不僅對單位進行處罰,還要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處罰。
二、法律規定
1、我國非法集資罪最高刑期是無期徒刑,沒有死刑;
2、非法集資100個億判幾年,無論是單位犯罪還是個人犯罪,都是屬于數額巨大,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3、法律依據:
1)《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條 【集資詐騙罪】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2)《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四條 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實施本解釋第二條規定所列行為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條的規定,以集資詐騙罪定罪處罰。
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
(一)集資后不用于生產經營活動或者用于生產經營活動與籌集資金規模明顯不成比例,致使集資款不能返還的; (二)肆意揮霍集資款,致使集資款不能返還的;
(三)攜帶集資款逃匿的;
(四)將集資款用于違法犯罪活動的;
(五)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逃避返還資金的;
(六)隱匿、銷毀賬目,或者搞假破產、假倒閉,逃避返還資金的;
(七)拒不交代資金去向,逃避返還資金的;
(八)其他可以認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 集資詐騙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應當區分情形進行具體認定。行為人部分非法集資行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對該部分非法集資行為所涉集資款以集資詐騙罪定罪處罰;非法集資共同犯罪中部分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其他行為人沒有非法占有集資款的共同故意和行為的,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行為人以集資詐騙罪定罪處罰。
第五條 個人進行集資詐騙,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較大”;數額在3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巨大”;數額在10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特別巨大”。 單位進行集資詐騙,數額在5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較大”;數額在15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巨大”;數額在50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特別巨大”。 集資詐騙的數額以行為人實際騙取的數額計算,案發前已歸還的數額應予扣除。行為人為實施集資詐騙活動而支付的廣告費、中介費、手續費、回扣,或者用于行賄、贈與等費用,不予扣除。行為人為實施集資詐騙活動而支付的利息,除本金未歸還可予折抵本金以外,應當計入詐騙數額。
首先可以明確的告訴,大家如果單位從事了非法集資的相關犯罪行為,那么是需要對單位進行罰金的,并且對其主要的直接負責人員進行相應的刑事處罰,也可咨詢一下專業的律師。
單位犯罪的構成條件是什么
單位犯罪的主體包括哪些?
用人單位沒給員工辦理離職手續有什么風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糾紛判決有異議多久時間內申訴
2021-03-19交通事故處理程序有什么流程
2021-01-19高速打電話被拍怎么處罰
2021-03-17農村房屋無證怎么贈與
2020-11-22股東之間贈與股權有規定嗎
2020-12-16繼承權喪失有什么特點
2021-01-23外遇證據調查有什么作用
2021-01-19商標糾紛能進行法院調解嗎
2021-02-11如何申請離婚財產保全
2020-12-13簽了一年的合同沒到一年可以走嗎
2021-02-20工傷鑒定過了有效期怎么辦
2021-01-10非完全民事能力人怎樣行使繼承權
2021-03-14兒童在商場受傷賠償問題是怎樣的
2021-01-29交易失敗是否還交中介費
2021-01-22應該如何挑選房屋中介
2020-11-26實習期公司有權利處罰員工嗎
2020-12-28年輕人如何買保險,買保險的過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1-12海洋貨物運輸保險中的關系人有哪些
2020-11-29保險修車是自己先墊付嗎沒有那么多錢怎么辦
2021-01-08“拼車”發生交通事故,責任主體如何確定?
202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