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犯行刑前是否通知犯人家屬
法院在什么時候對死刑犯執行死刑,以及采取何種死刑方式,我國法律對這些細節并沒有做出具體規定,這在立法上是一大缺陷。從人性化的角度講,法院對死刑犯執行死刑時應告知家屬,家屬主張對死刑犯執行死刑消息的知情權也是有道理的。
故意殺人與過失殺人的判定
一、概念及其構成
過失致人死亡罪,是指因過失而致人死亡的行為。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生命權是自然人以其生命維持安全利益為內容的人格權。其神圣不可侵犯,已為憲法所肯同,理應由其子法貫徹。剝奪他人生命權的行為,無論是故意,還是過失,均具有社會危害性,應受刑法打擊。本法第232條規定故意殺人罪。本條規定過失致人死亡罪。
從行為人的過失行為與被害人死亡的結果之間必須具有間接的因果關系,即被害人死亡是由于行為人的行為造成的。這里死亡包括當場死亡和因傷勢過重或者當時沒有救活的條件經搶救而死亡。否則行為人不應承擔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的過失行為致人重傷,但由于其他人為因素的介入(如醫師未予積極搶救或傷口處理不好而感染)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只應追究行為人過失重傷罪的刑事責任。
故意殺人罪立案標準
1、行為的非法性,即沒有非法阻斷的理由。有合法依據的行為則不能成立故意殺人罪,如正當防衛中殺死不法侵害者、對死刑犯依法執行死刑等。
2、有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行為可以是積極的作為,如匕首殺人、利用他人或動物殺人等;也可以是消極的不作為,如母親不給嬰兒喂奶導致其餓死、有贍養義務的人對被贍養人不讓吃喝致使被贍養人死亡等。不作為方式的故意殺人比較少見,一般要求行為人對防止被害人的死亡負有特定義務為前提,這種責任或義務的形式或者基于身份、職務,或者基于先前行為,如一成年人帶一未成年外出,在遇野獸侵害時,有能力救助而不救助,放任其死亡結果的發生,就是以不作為的方式實施了故意殺人的行為。
3、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在犯罪既遂的情況下,行為必須與死亡結果之間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其實,對于每一人來說,在犯下嚴重的錯誤之前,我們都應該有所思考。這件事情給我們帶來的好處與壞處。如果要發生的是違法的事情的話,我們更是應該想到自己的家人還在家中等待我們平安歸去。以上是律霸網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相關內容,也請咨詢律霸網專業法律顧問,律霸網為您提供專業的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危害公共衛生罪
2021-01-21擅自向社會發布農作物病蟲害預報或者災情信息怎么處罰
2021-01-21一般情況下公司辭退孕婦員工補償標準是多少
2020-11-20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否可以被繼承
2020-12-07交通事故逃逸死亡賠償
2020-12-03信用卡不小心逾期一次怎么辦
2021-01-24雇傭關系需要辭職嗎
2020-12-09人壽保險理賠指南的各種規定
2020-12-01保險投保時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2021-01-28參保單位有什么義務
2020-11-15本案的保險理賠依據如何確定
2021-02-25人身保險合同中的變更受益人法律是如何規定的
2021-02-05保險合同簽訂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2-17被保險人的權利
2021-02-05保險公估人的作用
2021-02-01土地承包經營權是什么性質
2021-01-26土地承包經營權指的是什么
2020-11-18土地承包有時間限制嗎
2021-01-24土地轉讓流程,在農村是怎樣的
2021-01-02公益拆遷的補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