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刑事訴訟法原則存疑對誰有利?
《刑事訴訟法》第171條第4款規定:對于補充偵查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刑事訴訟法》第173條第1款:犯罪嫌疑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有本法第十五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
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則,是指認定事實存在模糊之處時,應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判決、裁定。亦即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當案件事實在證明過程中出現不確定的因素時,應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釋或認定。該原則也被稱為罪疑惟輕原則,是指犯罪事實上存在與否在證據上尚有合理懷疑時,則本乎刑罰解釋謙抑性的作用,應為有利于被告之推定。
二、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則的意義是什么?
刑法作為善良人的大憲章與犯罪人的大憲章,理應發揮其保護、打擊的雙重作用。刑罰權的指向并不僅只是對各種破壞社會關系行為的懲罰,而更是對刑罰權實施范圍與強度的限定,從而體現其正義性。而真正體現刑事正義的是刑事個案的處理,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則的確立,并不是對犯罪行為的姑息與放縱,而是要通過對個體權利的維護來保證對公民普遍權利的維護,它可能會犧牲小正義,但同時維護了大正義。因此,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則無疑是一條基本的人權原則。
刑法與刑罰的功能也決定了存疑應該有利于被告?,F代刑法確定了罪刑法定原則,刑法、刑罰的權益保護功能與自由保障功能必須達到相對的平衡,刑罰作為最嚴厲的制裁手段,只應在必要及合理的范圍內實施。在案件事實存在疑問時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認定,客觀上維護了司法的自由保障功能,體現了刑法的謙抑性。
綜上所述,我國刑訴法體現公平平等原則,其中明確規定必須有足夠證據才能定罪量刑,在證據模糊不清的情況下,法院應該按照有利于被告的原則處理,也就是說存疑有利于被告是基本人權法則。這一原則的貫徹實施可以減少冤假錯案的發生,體現刑訴法的司法權威。
刑訴法押回再審的期限是怎么規定的
刑訴法里祖父母是否屬于近親屬
刑訴法定不公開審判的情形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老人遺產子女怎么分割
2020-12-15合同沒有各執一份有效嗎
2021-02-28合同法是民法嗎
2021-02-24工商局侵權認定錯誤如何賠償
2021-01-07非法集資法人不知情會受罰嗎
2021-03-13合伙人退股如何清算
2021-01-12執行董事和董事長有什么不同之處是什么
2020-11-08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標準
2021-03-11遭遇第二次家暴怎么辦
2020-11-13丈夫去世公公的遺產可否繼承
2021-03-06私生子繼承權的依據如何
2021-03-02居民申請保障性住房條件有哪些
2021-01-30被保險人與第三人已履行調解協議,保險公司是否免責
2020-12-05外資保險公司超出業務范圍尚不構成犯罪如何處罰
2021-03-07保險合同中出現的哪些條款無效
2020-12-12瑕疵保險憑證的效力如何
2021-02-08一般保險公司多長時間可以賠付
2020-12-07交通事故訴訟費保險公司會承擔嗎
2020-11-22遇到暴力拆遷時應該怎么做
2021-02-04拆遷安置房房產證辦理流程
20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