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中公開宣判是什么意思?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百三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除法律規定的特別情況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
民事訴訟法第148條第1款:人民法院對公開審理或者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一律公開宣告判決。
刑事訴訟法第202條第1款: 宣告判決,一律公開進行。
行政訴訟法第80條第1款:人民法院對公開審理和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一律公開宣告判決。
二、原則
1、先審后判的原則
合議庭、獨任審判員適用當庭宣判的方式,應依照民事訴論程序審理案件,充分發揮庭審功能,把庭審作為審判活動的中心環節,保障當事人充分行使訴訟權利,確實通過公開開庭調查、舉證、質證、認證、辯論等一系列庭審活動,查明當事人爭議的法律關系、訴訟請求、事實理由、訴訟證據、是非責任、適用法律的依據等,然后全面客觀地進行評議,依法當庭作出判決。因此,只有堅持先審后判,才能有效防止先查后審、先判后審、先入為主的庭審走過場的做法,切實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只有堅持先審后判的原則,才能進一步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樹立法院執法公正的形象 。
2、一案一判的原則
民事判決是人民法院對民事案件進行審理后,根據已查明的事實,依照有關法律,就當事人之間訟爭的權利義務關系年作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決定,是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審判權的表現,它體現了國家的意志性和權威性。民事判決一經宣告 ,非經法定程序不得改變。但實際審判工作中,有的審判人員由于不具備當庭判斷是非和綜合歸納判決內容的能力,當庭宣判認定的事實、理由和適用法律的依據、判決結果等內容缺乏完整性和準確性,事后發現有誤,便在送發當事人的判決書上補充或者更改當庭宣判的內容,事實上形成一案二判,違反法律原則,有損審判權的嚴肅性和法律的尊嚴。
因此,當庭宣判應遵循一案一判的原則,宣判的內容應與法定期限內發送給當事人的判決書內容相一致。若發現當庭宣判有誤,不得擅自改變判決書內容,應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63條之規定將修改意見報二審法院或按審判監督程序進行處理,從而體現法院執法的嚴肅性。
當公民做出了任何的違法行為后,都將會受到司法部門的處罰和制裁,那么當檢察院已經充分掌握了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后,也是可以將犯罪嫌疑人提出公訴的,同時法院也會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以及相關的證據來做出最終的判決,同時也可以在當庭做出宣判結果。
刑事拘留后被批捕大概多長時間會到法院進行宣判
當庭認罪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有哪些?
檢察院起訴書公開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基金管理公司減資條件
2020-12-01適用監視居住的條件是什么
2021-01-04房屋租賃合同糾紛怎么辦
2021-01-23晚婚晚育優惠政策有哪些
2020-12-28擔保合同和擔保函有區別嗎
2021-03-08勞動合同主體能是未成年人嗎
2021-03-10什么情況下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2021-03-15勞務分包合同適合什么法律
2020-12-07勞動爭議仲裁立案需要幾天時間
2020-12-30保險合同的內容
2021-02-13提單責任險保險合同糾紛的法律問題初探
2021-01-27保險公司未具體告知投保人保險合同條款不能免責
2020-12-06精神病人自殺,保險公司應否理賠
2020-12-04社會保險嚴重失信人聯合懲戒措施是什么
2021-02-18鞍山3級地震,地震是否屬于財產險理賠范疇
2020-12-26保險合同為單務合同對不對
2020-11-28保險受益人的變更有沒有期限要求
2021-02-07保險受益人變更的程序是怎樣的
2021-01-19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7)
2020-11-23如何定義第三者責任保險的第三者
2021-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