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存廢哪些實質問題
民眾支持以死刑報應與預防犯罪,而民眾的這種觀念形成社會中刑事司法活動的觀念基礎,那么,我們可以說,某個國家可否廢止死刑,基本上取決于社會的實際狀況,要看民眾能否理解,社會經濟文化等能否適應。因此,應否全面廢止死刑,屬于社會是否適應問題。具體而言,包含三方面的問題:
1、民眾心理的適應。
有論者認為,對死刑存廢的認識,屬于社會心理的一部分,與個體的文化程度沒有必然聯系、在廢止死刑的情況下用自由刑能否滿足意欲消滅罪犯生命的被害人復仇、安全心理需要?這是普通民眾對廢止死刑的首先詰問。尤其對我國而言,民眾強烈的報應心理就為死刑的廢止設置了維持報應難題。這不是死刑廢止論通過理性的思辨與論證能夠回答的,而是要依賴于社會文化的疏導、人際關系的改良。
2、社會安全機制的適應。
民眾希望有生命安全、安定的生存與發展條件,不希望任何犯罪出現。人們難免依賴死刑來打擊暴力犯罪,維護良好治安。這就為廢止死刑帶來社會治安難題。因此,在死刑廢止后,社會用什么有效地保持對暴力犯罪的威懾?這是普通民眾對廢止死刑的第二個詰問,也反映出社會為保全自己應采用何種手段才是有效、必要的問題。這要依賴于人類社會在發展中不斷探索社會安全機制的完善與健全。
3、社會管理手段的適應。
客觀而言,對罪犯的改造是個復雜的社會工程,犯罪人的完全改善有一定的難度。這就為廢止死刑帶來罪犯矯正的難題。而且,對于統治者而言,如果廢除了死刑,用什么來有效地維持對社會的統治?盡管這不是民眾所關心的,但卻是統治者必然面對與必須處理的問題。單就統治與被統治關系來說,只要有統治,就有對統治的不服從。在政治上,公民的不服從具有道德基礎、法律精神與憲法的依據、這就形成統治與反抗之間的矛盾,可能表現為暴力的沖突,雙方能否避開殺人的手段而不用?所以,雖然犯罪不可避免,雖然對統治總有一定的反抗,但是,對民眾而言,總是不希望有任何犯罪發生來威脅或者侵犯自身的安全;對于統治者而言,則總是擔心有任何反抗來威脅其統治的秩序。當社會群體能夠產生、完善其安全機制,將犯罪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不至于打破民眾內心的安全平衡與統治者的自我克制,社會就會對死刑廢止逐步適應。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知識,如果你情況比較復雜,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考試作弊的刑法規定有哪些
2020-12-09近親屬是否可以申請工傷認定
2021-03-14工傷致殘怎么計算賠償金
2020-12-20軍婚法律保護有哪些內容
2020-12-23個人獨資企業違法如何處罰
2021-01-02商業秘密的網絡保密方法有哪些
2021-03-25指定管轄的黨紀處分怎么辦
2021-01-27行政處罰超過期限怎么延期
2021-02-27新三板是什么,如何購買新三板股票
2020-12-09冒充軍官行騙怎么處罰
2020-11-29關于事實收養關系的法律規定
2021-01-03勞動合同糾紛起訴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2021-01-22同居有經濟補償嗎
2021-02-13事實勞動關系證人證言可以證明嗎
2021-01-12勞動糾紛是否堅持屬地管理
2021-02-21拖欠農民工工資被警察帶走怎么處理
2021-01-16意外險的計算公式
2021-03-19飛機航班延誤賠償規定
2020-12-04購房應該怎樣投保
2020-11-27企業財產保險保費率是多少
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