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保障義務是一種法律在綜合考慮了在調整商業活動的秩序中設立這種義務的社會經濟價值及道德需要后依據誠信及公平原則確立的法定義務。具體是指經營者在經營場所對消費者、潛在的消費者或者其他進入服務場所的人之人身、財產安全依法承擔的安全保障義務。其義務主體為服務場所的經營者,包括服務場所的所有者、管理者、承包經營者等對該場所負有法定安全保障義務或者具有事實上控制力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與此相對應的權利主體是:
(1)消費者;
(2)潛在的消費者;安全保障義務
3)實際進入該服務場所的任何人。
該權利義務的主要內容是:在特定的服務場所,權利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應當得到保障,義務人應當對這種人身和財產安全履行相應的積極作為或者消極不作為義務。
經營者的安全保障義務的法理基礎是社會活動安全注意義務。社會活動安全注意義務由誠實信用原則派生而來的,它來源于德國法院法官從判例中發展起來的社會活動安全注意義務或者一般安全注意義務的理論。社會活動安全注意義務原先指維持交通安全而言。其后擴張于其他社會交往活動,以強調在社會生活上應負防范危害的義務,具體指“在自己與有責任的領域內,從事或持續特定危險的,負有義務情況采取必要的、具期待可能性的防范措施,保護第三人免于危險”的義務。其主要有三種情形:
一是經營者純粹的不作為,沒有營造好一個很安全的消費環境,導致消費者受到損害。如挖掘水溝,應加蓋或采取必要措施。
二是經營者提供的服務本身或硬件設備不安全導致客戶受害,負有防范危險發生的義務。如在家舉辦酒會,應防止老樹砸傷賓客;餐館樓梯未全部修好,應設告示牌或者切斷通往樓梯的通道。
三是因從事一定營業或職業的經營者消極不作為,未勤勉地盡到對不法侵害的防范和制止義務。如經營旅館飯店,應注意清除樓道油漬,維護電梯安全,保證安全門暢通無阻的義務。
上述第三種類型即為經營者的安全保障義務。
經營者安全保障義務內容的確定,是判斷經營者是否需要承擔賠償責任的標尺,即經營者需要履行哪些義務,才能視為其已經盡到了注意義務而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民法理論認為,需要盡適當注意義務卻沒有盡這種義務,就具有民法上的過錯,就應當承擔過錯的民事賠償責任。經營者安全保障義務具體來說包括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訴訟的時效是多久
2021-02-06法定監護與委托監護的關系如何
2021-01-13什么是探視權,怎么終止探視權
2021-03-11發回重審的案件能否移送管轄
2020-11-14如何通過支付令追債
2021-02-03休產假期間被裁員怎么賠
2020-11-22淺談美容手術醫療糾紛及其防范
2020-12-11全權代理有什么效力怎么規定
2020-12-06競業限制補償金標準有何規定
2021-02-04勞動調解協議生效反悔怎么辦
2021-01-12意外保險理賠范圍包不包括猝死
2021-02-25保險合同代簽名訴訟舉證方要如何舉證
2021-01-01保險合同成立兩年后能否以未如實告知拒賠
2021-03-08保單質押率的含義是什么
2021-01-08車輛被毀,保險公司按保險金額賠償
2021-02-09本案被保險人身故保險公司應否賠付
2020-11-21工人在廠里受傷已買保險還需賠償嗎
2021-01-15報案不及時擅離現場,查不清事故原因保險公司能否賠償
2021-03-05什么是商業代理?
2021-02-11簽訂承包協議算勞動合同嗎
202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