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法規定的公司知情權知悉的范圍過于狹窄
如某法院審理的劉先生向法院請求對公司的知情權的案件,劉先生是某公司的大股東,該公司是一個注冊資金為80萬元的股份合作制企業,其中劉先生出資了20萬元。最近一段時間,各股東因為公司的經營問題發生了分歧,后來矛盾漸漸擴散到了公司和股東、股東和股東之間。于是劉先生要求查閱公司賬冊及相關原始憑證以了解公司經營狀況,結果被公司拒絕了。劉先生覺得自己是公司的大股東,有權了解公司最近階段的經營狀況,為了維護自己的知情權,他把公司告上了法院。法院經審理后依據我國《公司法》第32條、第110條、第176條的規定認為:劉先生就公司狀況雖然有知情權,但是其主張查閱公司帳冊和相關原始憑證的訴訟請求已超越了法律規定的股東的知情權范圍,所以本案的劉先生只能查閱公司的財務會計報告,不能要求公司提供帳冊和原始憑證,因此法院僅判決該公司提供去年的財務年度報表給劉先生查詢。上述案件是依照《公司法》判決的,是符合法律規定的,但這樣的判決,對于自己投資占公司注冊資金20%的本案原告劉先生來說,查閱公司的帳冊和相關原始憑證就超越了知情范圍,這樣判決劉先生的知情權就很難真正得到實現。從公司實際經營中,大家應該看到:由于財務會計報告是董事會專為股東查閱而準備的,不一定反映公司經營的實際情況;單憑公司的財務會計報表,不能真正維護股東自己的權利。公司法中對財務會計報告制作來源的原始資料,股東是否可以查閱沒有涉及,股東即使通過訴訟也會象本案中的劉先生那樣難以得到法律的支持,這樣勢必導致股東難以了解公司實際資訊情況,無疑大大削弱了該權利的存在價值。
隨著股東要求行使知情權的糾紛不斷增加,而《公司法》這種不盡完善的規定,會直接影響到我國的經濟發展法律賦予股東公司知情權的目的在于股東能夠全面深刻地了解公司的經營管理信息。有限責任公司的資產是各位股東出資成立的,公司的經營情況直接涉及到每個股東的切身利益,股東只有了解公司的相關市場行情后,才能正確的選擇管理者、決定公司的經營思路,才能正確行使提案權;股東只有了解公司的治理結構狀況后,才能主張股東代表權、建議監督的權利。由此可見股東對公司的經營狀況和相關財務信息必須是清晰的,只有股東真正了解公司的全面經營情況,才能正確的行使各項權利維護自己的利益。如果對股東的知情權規定得過于狹窄,就不利于股東全面掌握公司發展的動向,就無法為自己投資的利益分配和資本安全性判斷提供合理的決策依據。從我國的公司成立來看,當前很多有限責任公司是由幾個朋友共同成立的,這種公司能否正常運作,和股東之間的人際關系密切相連。所以在公司中,股東雖然在出資比例上有一定差別,但股東在具體經營公司的過程中,某個股東被其他股東孤立、排斥的現象時有發生。
在現代公司管理體制中,董事會的權力愈加膨脹,事關公司經營發展的很多重要決議都是由公司董事會做出的,而法律又沒有明確規定董事會會議必須公開的要求,而且董事會的召開一般讓不讓小股東參加,這些少數股東對公司的知情權了解的愿望更強烈、更全面。雖然有的省法院發布了《關于審理適用公司法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特別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有權查閱公司原始憑證,但又附加了“股東出于損害公司利益的不正當目的的除外”的條款。法院通過實際審理有關案件,發現規定中仍有很多不足和紕漏之處。我國現有法律對公司知情權的范圍遠不適應當前經濟的發展需求,從目前看,公司知情權關系到我國有限責任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關系到公司運作的規范,關系到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社會的構建,關系到每個股東的切身利益,股東能否真正獲取應有的知情權,亟須法律從公司知情權的權利內容、范圍、條件上予以明確。
二、知情權案件中的主體問題
審理了一起原告王某訴被告李某、李某、董某停止侵害原告的知情權案件,通過審理查明:原、被告及周某、姚某共同出資成立某超市有限責任公司,原告出資最多,為公司執行董事,法定代表人。在經營過程中,因為財務管理及其他原因,原告與被告發生糾紛,后三被告自己經營,拒絕原告的介入。無奈原告將三被告推向法庭,請求判令三被告停止侵害原告的知情權。三被告答辯稱:股東會會議記錄和公司財務會計報告均在財務處,我們本人并沒有保管也沒有干涉原告去查閱,故起訴我們三人與法無據,應該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該案最后雖然以原告主動撤訴而結案,但從中反映出了審理類似案件的訴訟主體問題,對法定代表人以原告身份起訴的,如何確認被告在法律上目前仍是空白,許多法院審理的類似案件都是法定代表人直接狀告自己的公司。在審理以公司為被告的其他案件中,我國法律規定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代表公司應訴,判決生效后,公司拒不執行的可以拘留法定代表人,這樣規定的目的是為了保障案件順利執行,使被侵害入主張的權利得以切實實現。而涉及公司知情權糾紛的案件,法定代表人以原告身份起訴,以公司為被告的,對被告公司出庭人員資格的審查我國法律中目前找不到法律標準和依據,這樣勢必導致下一步的執行難問題。而象本案的原告直接起訴侵權行為人的,在審理案件中訴訟主體問題也很難掌握,在企業中因股東之間發生知情權的糾紛,雖是個別股東操縱,但由于他們一般不直接管理財務帳本及財務報告,法院若直接判令他們履行義務,則在以后的執行工作中,會出現法院判決主體與實際執行主體不一致,將會導致無法執行的局面。因此,《公司法》中的一些規定明顯滯后,不能適應當今形勢的發展需要、有待于盡一步修改完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租不到期可以轉租嗎
2021-03-06股票收益權能否質押
2021-03-04供律師適用的法律顧問合同范本怎么寫
2020-12-29收益性股權融資違法嗎
2020-11-18對方不領法院離婚調解書怎么辦
2020-11-14婚姻自由原則的內容
2021-01-18員工不辭而別的話單位要怎么處理
2021-02-25保密協議與競業限制協議的區別
2021-01-30試用期轉正申請書怎么寫
2021-03-22保險合同中免責條款的效力
2020-11-23意外傷害保險理賠程序是什么
2020-12-04車輛失而復得 保險賠償該退
2021-01-08保險船舶受損后怎樣索賠
2021-02-06進出口貨運保險怎樣安全省費
2020-11-22車禍保險理賠具體費用是多少
2021-03-17保險理賠糾紛訴訟時效應該從何入手
2020-11-28二手房拆遷有賠償嗎
2021-03-24在拆遷中,沒有拆遷補償方案合法嗎
2020-12-28農村臨街進行商業活動的房屋就是“住改非”房屋嗎
2021-01-13金灣區拆遷人民防空警報設施和報廢警報器、控制終端等設備審批辦理(流程、材料、地點、費用、條件)
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