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家屬的知情權
被告人已被判決多時,而被害人或被害人家屬卻渾然不知,還就案件未及時公正處理到處控告、反映。此類情況在一些地方時有發生,暴露了某些司法機關在被害人告知上還存在著薄弱環節。
實踐中,某些基層檢察院的檢察官在審查起訴案件時,偏重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告知的權利,能依法及時告知其有申請律師、委托代理人、申請回避等權利,但忽視了被害人的告知權利,尤其是對一案中有多名被害人的及時、完整被告知的權利。某些基層法院的承辦法官由于案件多、辦案時間緊,加上對被害人告知義務缺乏足夠的認識,往往在案件宣告判決后未在當日或五日以內將判決書送達被害人,使得被害人或其家屬不知曉案件的處理結果。
未告知或未及時告知被害人顯然是錯誤的、違法的。
首先,不正確履行被害人告知義務與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相悖。刑事訴訟法第四十條規定:人民檢察院自收到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材料之三日以內,應當告知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近親屬。同時,該法第一百六十三條規定,法院當庭宣告判決的應當在五日以內將判決書送達當事人。定期宣告判決的應當在宣告后立即將判決書送達當事人。此處的當事人,按照法律規定,是指包括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在內的5種人。法律明文規定的,司法人員就得嚴格地依法執行,不得有絲毫馬虎或松懈,否則就是執法中的違法。
其次,不正確履行被害人告知義務有可能損害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如果檢察機關對被害人不正確履行告知義務,被害人或被害人家屬就無法知道案件的訴訟進程,無法在訴訟中提出附帶民事訴訟或其他請求。假如審判機關不依法向被害人告知或及時告知案件的判決結果,被害人不僅無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且對案件的審判結果是否公正一概不知,也無形中剝奪或延遲了被害人的申訴權利。
第三,不正確履行被害人告知義務不利于刑事訴訟監督。由于被害人不知曉案件審判過程和結果,也就無法準確及時地開展申訴活動,審判機關也就無法從申訴人提供的材料中發現法院的判決有認定事實上或者適用法律上的確有錯誤,也就無法啟動審判監督程序予以糾正,而檢察機關也無法從被害人的申訴中獲取線索,對審判活動實行強有力的法律監督。
第四,不正確履行被害人告知義務,拉大了司法機關與人民群眾的距離。被害人由于被犯罪分子襲擊,肉體、身心及其他權益受到侵害,是無辜的受害者。如果受害人或家屬對案件的訴訟進程、審判結果不能得知,就會對司法機關產生不滿情緒,甚至以為有人徇私枉法。
綜上所述,被害人告知義務不應忽視而應加強。正確的做法是各級司法機關都要嚴格依照法律規定,及時、準確、全面地履行被害人告知義務。
被害人知情權保護在我國立法和司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我國,被害人的權利保護僅在《刑事訴訟法》中加以規定,并且內容簡略,在知情權保護方面更多的是原則性的規定,更沒有如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一樣專門制定針對被害人保護的法律。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告知被害人的情形主要有:公安機關應將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偵查機關應將用作證據的鑒定結論告知被害人;人民檢察院自收到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材料之日起3日以內,應當告知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近親屬有權委托代理人;人民檢察院應將不起訴決定書送達被害人;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應聽取被害人和其委托人的意見;人民法院決定開庭審判后,應傳喚當事人;人民法院應將起訴書、判決書送達當事人。
筆者認為,與上述國家相比,我國在刑事被害人的知情權保障方面,不論是立法還是實踐均有不少需改進的地方,從保障人權和司法公開這一視角看,還存在以下問題:
1.立法對被害人的告知規定缺乏。從上述所列的法律規定中可以看出,我國立法對被害人的告知事項強調的是對結果的告知,而不是事先告知;其次,從內容上看,被害人僅僅在公安不立案、案件已移送檢察院審查起訴、檢察院不起訴、法院判決等方面享有知情權,而在公安有無及時立案、對行為人采取和改變強制措施的情況、被告人基本情況、定性的改變、退回補充偵查、撤回起訴、適用法律、刑罰執行情況等等訴訟信息,均不享有知情權。如刑訴法實施細則規定,被害人的訴訟代理人經許可才可以查閱、摘抄、復制訴訟文書、技術性鑒定材料,而被害人卻無查閱、摘抄、復制權。如果被害人沒有委托訴訟代理人,那么,在審查起訴階段,就沒有權利獲取書寫附帶民事訴訟狀所需的信息包括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況,這顯然不符合立法本意,與人權保障也相去甚遠,程序明顯缺乏正當性。
2.司法實踐中對立法規定的告知義務履行不徹底。對于不能或沒有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害人,實踐中存在不告知相關信息的情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的規定》第一條規定: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質損失或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據此解釋,其他案件的被害人,如盜竊、詐騙、職務侵占以及人身未受到傷害的搶劫、搶奪等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沒有權利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即使是故意傷害、毀壞財物、強奸等案件的被害人,也可能因為雙方當事人就民事賠償部分達成調解或其他種種原因放棄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實踐中,很多地方的法院認為,對于不能或沒有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無需送達訴訟文書,需要送達訴訟文書的被害人僅僅是附帶民事訴訟原告,未能很好地執行刑訴法第一百六十三條關于法院應當在一定期限內將判決書送達給當事人(包括被害人)的規定。理由一是判決和沒有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害人沒有直接利害關系,二是習慣性做法。
3.告知規定過于簡略,缺少可操作性。從立法來看,基本上沒有就告知人員、告知期限、被害人主動獲取信息的途徑等作出具體規定,也沒有就司法機關不履行告知義務的法律后果以及權利救濟途徑等加以規范,導致在實踐中執行不力,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如刑訴法規定的審查起訴階段應當聽取被害人及其委托人意見制度,因條文過于簡單,又沒有相關配套機制,缺少聽取意見的具體程序、不聽取意見的實質性和程序性制裁后果,導致在司法實踐中強制性規范的“應當”變成了選擇性規范的“可以”,甚至是聽取意見成了特例,不聽取其意見成了常態。
構建和完善我國的被害人知情權保護制度
我國在被害人知情權保護方面存在的諸多缺陷,不利于被害人行使權利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筆者認為,應從立法和司法兩個層面構建和完善我國的被害人知情權保護制度。
1.擴大被害人對案件訴訟的知情范圍。被害人是案件中犯罪行為的直接受害者,他(她)有權利知道更多的訴訟信息。被害人不僅在是否立案、是否起訴、是否判決等方面享有知情權,而且在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采取的強制措施、退回補充偵查、撤回起訴、法律適用、刑罰執行情況(包括假釋、刑滿釋放、脫逃)等等方面也應享有知情權。
2.實踐中應保障所有刑事案件的被害人的知情權。凡是遭受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人都是被害人。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被害人是訴訟當事人,既然是訴訟當事人,就應完全賦予其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包括知情權的享有和保障,而不應該在知情權方面因不同類型的被害人給予明顯不同的享有程度,甚至是大相徑庭。
3.完善保障被害人知情權的具體程序和知情權被侵害的救濟途徑。為使所有刑事案件的被害人知悉上述提及的相關的訴訟信息,一方面要完善司法機關的告知程序,包括方式、手段;另一方面要創造方便被害人主動獲取訴訟信息的途徑,如開通熱線電話,開設咨詢網站,成立老年受害者服務所等等。美國紐約州在《刑事被害人權利法案》中規定,被害人可以通過致電“每日受害者信息與資訊”免費電話獲得在押犯監禁與釋放的信息,這種做法的確值得我們借鑒。此外,對于司法機關侵犯被害人知情權的,應有一套控告程序給被害人以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同時可以讓司法工作人員接受監督,讓侵害者(往往是案件的承辦人員)承擔相應的責任;對于因司法人員的過錯而使被害人失去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機會的,被害人應有權提起免除訴訟費的補救性民事訴訟。
4.設立被害人援助項目。被害人援助項目是被害人知情權得以實現的一個重要保障。雖然由于國情不同,我們不能照搬美國的被害人援助項目制度,但是,完全可以進行本土化的改造。被害人援助項目,一是指法律援助制度,二是被害人補償制度,即對因受犯罪侵害而遭受損害的且又無法通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獲得損害賠償的被害人及其家屬,以公共基金的形式通過法律程序給予一定的物質補償的機制,這是一種訴訟結束后的經濟補償,不是訴訟中的補償。對于我國來說,只能是在有條件的地方考慮設立被害人援助項目,這樣不僅可以保障被害人的知情權,而且可以避免被害人受“二次傷害”。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講解的關于刑事案中被害人家屬知情權的相關法律知識。被害人一方本來就是受傷害的一方,所以在審理刑事案件的時候,應該保護好被害人的家屬,以及被害人應該有的知情權,這是法律規定的。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請上律霸網進行專業的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工地死亡賠償
2021-01-07未成年工受勞動法保護嗎
2021-01-21債務融資是否繳納印花稅
2021-01-07貨車是否年檢影響交通責任嗎
2021-03-05如何保釋,保釋的流程是怎樣規定的
2021-03-07調解拒不履行怎么申請執行
2020-12-22銀行不同意放款擔保合同有效嗎
2021-02-12二審上訴變更訴訟請求的處理及風險
2021-01-09闖紅燈有哪幾種情況
2021-02-06公房承租人對合用部位產生糾紛,如何處理
2020-12-31在什么情況下可簽勞務合同
2020-12-27妻子代簽的名這份人身保險合同有效嗎?
2021-03-07人壽保險單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1-26患宮外孕不屬保險公司列舉式條款免責范圍
2020-11-25保險經紀人與代理人的區別有哪些
2021-02-02土地承包權可以抵押嗎
2020-11-16家里裝了監控拆遷有賠償嗎
2021-01-07不服征地拆遷補償方案,可申請行政復議嗎
2021-01-13二手房拆遷費怎么補
2020-11-28汕尾市拆遷人民防空警報設施和報廢警報器、控制終端等設備審批辦理(流程、材料、地點、費用、條件)
202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