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欺詐認定由誰認定
當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感覺遇到了價格欺詐,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應當警惕起來,把相關證據(如發票、收據、手機錄音等)收集保存好。隨后,消費者便可以向工商部門投訴,或撥打舉報電話12358,反饋到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后,工作人員將及時進行解答處理。
國家計委出臺《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認定以下13種價格行為為價格欺詐行為:
1、標價簽、價目表等所標示商品的品名、產地、規格、等級、質地、計價單位、價格等或者服務的項目、收費標準等有關內容與實際不符,并以此為手段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購買的。
2、對同一商品或者服務,在同一交易場所同時使用兩種標價簽或者價目表,以低價招徠顧客并以高價進行結算的。
3、使用欺騙性或者誤導性的語言、文字、圖片、計量單位等標價,誘導他人與其交易的。
4、標示的市場最低價、出廠價、批發價、特價、極品價等價格表示無依據或者無從比較的。
5、降價銷售所標示的折扣商品或者服務,其折扣幅度與實際不符的。
6、銷售處理商品時,不標示處理品和處理品價格的。
7、采取價外饋贈方式銷售商品和提供服務時,不如實標示饋贈物品的品名、數量或者饋贈物品為假劣商品的。
8、收購、銷售商品和提供服務帶有價格附加條件時,不標示或者含糊標示附加條件的。
9、虛構原價,虛構降價原因,虛假優惠折價,謊稱降價或者將要提價,誘騙他人購買的。
10、收購、銷售商品和提供服務前有價格承諾,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的。
11、謊稱收購、銷售價格高于或者低于其他經營者的收購、銷售價格,誘騙消費者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的。
12、采取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短缺數量等手段,使數量或者質量與價格不符的。
13、對實行市場調節價的商品和服務價格,謊稱為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的。
根據《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第七條規定,對經營者的價格欺詐行為,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違法所得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吊銷營業執照。”
以上內容就是小編對“價格欺詐認定由誰認定”問題進行的解答,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執行董事必須是股東嗎
2021-02-01域名相似是否構成侵權
2021-02-03孕婦可以去監獄探監嗎
2021-02-01超過強制執行時效可以再次訴訟嗎
2020-12-13鄰居間的土地糾紛怎么解決
2021-03-25租房如何挑選中介公司
2020-12-28試用期完離職扣一半工資怎么辦
2021-03-08北京在職員工違反保密協議如何處罰
2021-01-30什么是保險公估人
2021-02-18有關產品質量責任保險的爭議處理是如何規定的
2021-03-04被保險人死亡后,投保人解除保險合同有效嗎
2020-11-10法律對人身保險的投保人是如何規定的
2021-01-24保險船舶受損后怎樣索賠
2021-02-06在辦保險之前開過三高的藥物,會影響理賠嗎
2020-12-07車被撞了對方逃逸理賠多少錢
2020-12-25旅游保險常見問題
2020-12-27工程承包合同有哪些種類
2021-03-06在農村承包荒地要辦哪些手續
2021-02-27土地流轉合同期限是怎樣規定的
2021-02-21農機合作社給土地流轉的好處有哪些
202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