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訟時效是平衡生產經營者利益和用戶、消費者利益從而穩定社會經濟關系的重要法律手段。
在美國,各州對產品責任訴訟時效的起算方法有較大差異,故《統一產品責任示范法》建議,一般訴訟時效為2年,從原告發現或者在謹慎行事情況下應當發現產品的損害及其原因時起算。該《示范法》還通過規定產品的安全使用期來體現最長訴訟時效,即規定10年為最長責任期限,除非明示了產品的安全使用期長于10年。
中國《產品質量法》在借鑒各國經驗的基礎上,對產品責任訴訟時效作出了與美國《統一產品責任示范法》基本相同的規定。
關于舉證責任
《歐共體產品責任指令》規定:“生產者應當對其產品的缺陷造成的損失負責。”“受害人應當對損害、缺陷及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負舉證責任。”中國的《產品質量法》雖未明文規定如何舉證,但按一般法律原則,也應是由受害人舉證。生產者產品責任構成的三個要件(缺陷、損害、因果關系)都須由原告舉證,而生產者過錯不屬責任構成要件故毋需舉證。但在司法實踐中,通過舉證責任倒置的方法,減輕受害人的舉證責任,也是十分必要的。
關于抗辯事由
嚴格責任并非絕對責任,各國產品責任法對生產者都規定了一定的抗辯事由。
美國《統一產品責任示范法》規定甘冒風險為抗辯事由,即消費者發現了產品缺陷而愿意承受的,生產者不承擔責任。同時規定,產品的誤用可以成為抗辯的理由。至于“發展風險”即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之缺陷是否為抗辯理由,多數州將其作為免責條件。
《歐共體產品責任指令》規定生產者不承擔責任的情形有: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缺陷在產品投入流通時并不存在;產品非生產者為銷售或經濟目的而制造或分銷;為使產品符合強制性法規而導致缺陷;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技水平不能發現缺陷存在;零部件制造者能證明缺陷是由于裝有該零部件的產品設計或制造者的指示造成。《指令》同時規定,成員國可對發展風險作為抗辯事由作出保留。
中國立足自己的國情,借鑒國外經驗,規定了生產者對產品缺陷的免責事由:(1)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產品未進入流通,不可能對消費者產生損害。(2)產品投入流通時缺陷尚不存在。缺陷是在產品脫離生產者控制后,由其他人造成的。(3)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尚不能發現缺陷存在。這是對發展風險免除責任的規定。在判定是否屬于發展風險時,應以當時社會具有的科技水平為依據,不是依據生產者掌握的科技水平。如此規定,有助于鼓勵科技進步,激勵生產者開發新產品,使用新技術,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關于調整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政策進一步優化服務有關問題的通知
2021-03-04如何確定立遺囑人是否有遺囑能力
2021-03-11同居關系財產的處理
2021-03-21找房產中介安全交易四步走
2020-11-16工傷認定爭議由誰舉證
2020-12-01疫情期間公司放假有工資嗎
2021-01-312013年最新工資改革調整方案
2021-03-21應該加入產品責任強制保險條款
2020-12-12什么是保險合同主體變更
2021-03-08海上保險合同是什么
2021-03-16意外傷害保險期限是多久
2021-01-03什么是保險經紀人
2021-03-14收費停車場車被劃 保險公司不賠償應找保管人
2021-01-16保險代理人的作用
2021-03-14保險代理合同樣本(三)
2020-12-07分紅險幫您巧理財
2021-02-19拆遷時需要補交土地出讓金嗎
2021-03-06土地流轉合同期限是怎樣規定的
2021-02-21土地流轉拍賣須合法嗎
2020-12-12房屋征收的拆遷補償方案有哪幾種
20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