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時候開始最高人民法院死刑核準權收回?
最高人民法院死刑核準權收回的時間是:從2007年1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準權。收回死刑復核程序是對我國法律的一種遵守,是法律的歸位,這對于我國的法律依法執行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收回死刑復核權的意義是什么
1、法律的歸位。死刑復核程序的下放,主要依據是《人民法院組織法》第13條規定:“……殺人、強奸、搶劫、爆炸以及其他嚴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會治安判處死刑的案件的核準權,最高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時候,得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高級人民法院行使。”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正)》第199條規定:“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準。”第200條第一款規定:“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死刑的第一審案件,被告人不上訴的,應當由高級人民法院復核后,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該條第二款規定:“高級人民法院判處死刑的第一審案件被告人不上訴的,和判處死刑的第二審案件,都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第48條第二款規定:“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都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死刑緩期執行的,可以由高級人民法院判決或核準。”由于刑法、刑事訴訟法是由全國人大制定的基本法,而《人民法院組織法》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一般法,從效力等級上來說,刑法、刑事訴訟法的法律地位顯然高于《人民法院組織法》。因此,收回死刑復核程序是對我國法律的一種遵守,是法律的歸位。
2、維護法制統一。實踐中,經常發生各地法院對判處死刑的標準不同,造成一個地方判死刑的案件到另一個地方卻不判死刑;或者,對那些經濟犯罪和危害國家安全類型的犯罪,由于死刑復核權仍然由最高法院行使,會使人產生某些案件地位高于另一些案件的錯覺,進而損害到國家法制的統一。收回死刑復核程序,對情節相同的案件作出相同的處理結果,對不同類型的案件適用同一法律程序,體現司法的權威,有利于維護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
3、發揮死刑復核的作用。我國法律設立死刑復核程序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濫殺、錯殺,減少死刑的適用。但是,死刑復核程序下放以后,由于死刑案件歸屬中級人民法院一審,高級人民法院便成為死刑案件的二審法院;既然高級人民法院對部分案件享有死刑核準權,那么,死刑復核與二審合而為一也就不可避免。因為同一個審判委員會不可能作出兩個不同的決定,這樣一來,防止錯殺的目的就難以達到了。收回死刑復核程序以后,除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死刑案件外,其他死刑案件一律由最高人民法院進行復核,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死刑復核程序的作用,控制和減少死刑的適用。
4、尊重和保障人權。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人權問題,相繼加入國際保護人權公約,并將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規定寫入憲法。生命權作為第一人權,更值得我們去尊重和保護。但是,死刑復核權的下放,導致各地在死刑適用標準上的不統一,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一些像“余祥林案“這樣冤假錯案,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因此,目前我國雖然仍然不能完全廢除死刑,但是收回死刑復核權,可以在全國范圍內統一死刑的適用標準;三是有利于對判決死刑的人的權利進行救濟。有利于在制度上保證死刑的公正,體現對生命權的終極關懷和尊重,是我國在人權保護道路上邁出的一大步。
三、死刑復核權收回后面臨的問題
1、復核機構如何設置。對于最高法院收回死刑復核權后如何設置復核機構,學者主要有三種看法:一是設立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實行死刑復核案件和跨省級行政區的民事案件的巡回審理;二是設立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復核庭,由最高人民法院本部實行死刑復核權;三是設立最高人民法院分院,負責死刑案件的復核。最高法院在考量各種因素并經中央批準后,采納了第二種方式,即設立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復核庭,具體負責死刑復核案件的操作。但是,由于我國地域廣、省份多、地區差距大,這種由最高法院集中復核死刑案件的做法,仍然會不可避免地會面臨如何平衡公正與效率的問題。
2、書面審理還是開庭審理。死刑復核權的收回是為了盡可能地實現“少殺、慎殺,防止錯殺”的目的,保證死刑的慎重公正。選擇書面審理方式還是開庭審理方式,是實現死刑復核目的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采用書面審理方式,可以提高死刑復核的效率,有利于堅決打擊犯罪活動、維護社會秩序穩定,但卻可能造成審查流于形式,損害司法的公正與權威;開庭審理方式,能最好地滿足公眾對司法公正的迫切需求,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權益,但是這不僅將大大增加最高法院的工作量,使死刑案件的審理過程拖沓、漫長,而且會給地方辦案造成巨大的壓力(需要將被告人押解到北京,地方看守所羈押大量未決犯等)。現實的做法是由最高法院組成合議庭對死刑案件進行書面審理,對審理后發現有疑點的案件進行開庭審理。
復核程序的期限如何確定。目前,我國對死刑復核的期限沒有明確的規定,死刑復核權收回后,是否規定一個固定的審理期限?如果規定期限的話,會給辦案法官造成壓力,影響復核的公正性;但是如果不規定期限,又有可能造成需要一些案件的無限期延長,使被告人長期被羈押,社會關系長期處于不穩定狀態。因此,可以考慮對刑事訴訟法進行相應的修改,規定死刑復核的審理期限為六個月至一年,對于重大疑難案件可以延長。這樣的規定,既能有效保證辦案的質量,又可以防止案件的無限拖延。
2007年以前,我國對于死刑是有復核權的,即被告被判處死刑后,可以申請進行復核,以此推翻死刑的判罰。國家是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給予被告人足夠的權益,但這種制度與法律的統一性和歸位性是有所矛盾的,因此在2007年起,國家廢除了死刑復核的制度。
死刑復核程序中律師有什么作用
死緩和死刑的區別有哪些?
2020最新毒品犯罪死刑標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破壞軍婚罪有哪些什么處罰
2021-02-16結婚六年未辦結婚證算法律婚姻嗎
2021-02-05股東分紅的條件有哪些
2020-12-31域名轉讓以后的法律責任由誰承擔
2020-12-15個人還不起債務怎么辦
2020-12-27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期限有哪些
2020-12-262020年交通事故認定書期限是怎么規定的
2020-11-07房屋抵押給擔保公司后能否買賣
2021-01-15在超市摔倒的賠償責任是怎樣
2020-12-14學生在學校被同學弄傷學校有責任嗎
2020-11-15房屋債權糾紛查封無法過戶怎么辦
2021-01-22什么是團體意外保險
2020-11-21保險公司重大疾病理賠流程的時間
2021-03-23保險糾紛非訴和解案
2021-02-03進入社會保險嚴重失信人名單的情形
2021-01-12建行被罰30萬,涉嫌什么違法行為
2021-03-03對保險合同當事人有說明告知義務嗎
2020-12-16營業房拆遷和住宅拆遷補償一樣嗎
2021-02-05沒有一書四方案就征地,對補償會造成什么影響
2021-03-21無證房屋拆遷補償怎么計算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