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犯罪預備有罪免于處罰的條件是什么?
犯罪預備行為是為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行為,犯罪預備形態則是犯罪行為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預備階段的停止形態。我國刑法理論一般認為,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根據,犯罪預備行為也有其犯罪構成,它是一種具備修正的構成要件的犯罪未完成形態。這是追究犯罪預備行為的刑事責任的法理根據。犯罪預備行為雖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體,但已經使犯罪客體面臨即將實現的現實危險,因而同樣具有社會危害性。
因此,犯罪預備行為同樣具有可罰性。我國刑法第22條第2款認可了這一學說,規定對于預備犯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同時考慮到犯罪預備行為畢竟尚未著手實行犯罪,還沒有實際造成社會危害,刑法又規定,對于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二、 犯罪預備形態的主觀特征也包括兩個方面:
(1)行為人進行犯罪預備活動的意圖和目的,是為了順利著手實施和完成犯罪。可見,預備犯的主觀方面既有進行犯罪預備活動的意圖,又具有進而著手實行和完成犯罪的意圖。但是后者尚未實際展開而只是在犯罪預備活動中間接地得到反映;而前者,即為了順利地著手實施和完成犯罪而進行犯罪預備活動的意圖與目的,才是預備犯主觀方面主要的內容和特征所在。犯罪預備行為的發動、進行與完成,都是受此種目的的支配的。
(2)犯罪在實行行為尚未著手時停止下來,是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即是被迫而非自愿在著手實行行為前停止犯罪。這是犯罪預備與犯罪預備階段中止的關鍵區別所在。所謂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足以阻礙行為人著手實行和完成犯罪的因素,如果該因素不足以阻礙行為人繼續著手實行犯罪的,行為人也認識到這一點的(排除行為人存在認識錯誤而構成犯罪預備的情形),應認定為犯罪預備階段中止。
犯罪預備也是屬于犯罪事實中的一種情況,特別是對犯罪預備的認定上,應當由司法機關結合實際的犯罪事實來進行處理,法律上規定了對犯罪預備是可以從輕處罰的,如果并沒有造成犯罪事實或者其它傷害的,在司法機關認定后可以免予處罰。
犯罪預備與犯罪未遂的區別是什么
犯罪預備的認定原則是什么
犯罪預備量刑處罰是怎樣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什么情形下可以回購公司股權
2021-03-19電梯發生安全事故應該找誰負責
2021-02-02關于行政處罰管轄原則
2021-01-23可以同時約定仲裁和訴訟嗎
2020-11-09廣告中說明賠償屬于要約邀請嗎
2021-03-11單位讓員工帶病加班是否違反合同法
2021-02-27私生子繼承權的依據如何
2021-03-02房地產開發五證指什么
2021-01-29勞務合同要注意些什么
2021-02-20女職工產假時間如何保證,產假期間的工資如何保障
2020-12-11人壽保險的理賠流程是怎樣的
2020-12-14海洋貨物運輸保險
2021-03-15保險公司敗訴承擔訴訟費是否合法
2020-12-14哪些問題是人身保險合同訂立時要注意的
2020-12-09合資保險公司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是多少
2021-03-05雇人干活受傷用理賠嗎
2020-11-08倉儲物的保險賠償金的案情分析
2021-02-08保險公司不按時理賠怎么投訴
2020-12-10保險受益人能否更改
2021-02-14什么是保險經紀人
202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