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受指派或奉命參與人員犯罪無罪或免罪辯護
單位犯罪是法定犯,政策性很強,刑法的手該伸多長,哪些人不該處罰,也完全是國家法律司法解釋根據現實狀況確定的。根據座談會紀要的規定,在單位犯罪中,對于受單位領導指派或奉命而參與實施了一定犯罪行為的人員,一般不宜作為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其刑事責任。這一規定,對于司法機關尤其是法院在審理單位犯罪案件中,認定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如(2011)津高刑二終字第16號刑事判決書中,認定公司兩員工受指派制作虛假報關單據,構成走私普通貨物罪,作用較小,免予刑事處罰。該紀要中,對上述人員的責任減免甚至突破了刑法關于從犯的規定,直接認定一般不追究刑事責任。對于辯護人來說,此規定為其提供了非常輕松有效的辯護依據。
二、單位犯罪中直接責任人員主、從犯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是否區分主犯、從犯的批復》中規定:在審理單位故意犯罪案件中,對單位內部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一般情況下,不區分主、從犯,按照責任人所起作用,在刑法規定的具體刑罰種類和幅度內判處刑罰。但是,該規定在實踐中很難執行,單位故意犯罪的責任人員在犯罪活動中的地位、作用不同,不分清主、從犯,在同一法定刑檔次、幅度內量刑無法做到罪刑相適應的,如果不將單位故意犯罪中有關責任人員的犯罪行為作為一種特殊的共同犯罪,分清主、從犯,在量刑上將不能保持均衡,司法實踐中,對上述人員也多按照總則有關規定判處刑罰,對其中起次要作用的從犯,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如(2014)粵高法終二刑終字第105號刑事裁定書對各被告人作為單位犯罪的責任人員,也認定了主從犯,并根據主次責任確定量刑。因而,在辯護中,不能根據上述紀要規定,認為責任人員一般不區分主從犯,即不作主從犯辯護。對確定起次要輔助作用的,仍然應作從犯辯護。
個人為了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建立的公司或企業單位,一般不做單位犯罪論處,我國單位犯罪以雙罰制為主,單罰制為輔,單位犯罪辯護詞從輕辯護可以從犯罪人的主次責任人下手,法院一般也會根據主次責任來量刑,受指派的從犯量刑較輕。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企業破產后以前的合同生效嗎
2021-01-09員工不交社保,單位可以同意嗎
2020-12-16告重婚罪怎樣才給立案
2021-02-11學生交通事故怎么賠償
2021-01-21業務委托書可以背書轉讓嗎
2021-01-25交通責任認定書對方不簽字怎么辦
2020-12-16分居后還貸法律怎么規定
2021-02-09股票如何繼承
2020-11-26自離后公司不開離職證明合法嗎
2020-12-31企業不執行勞動調解協議怎么辦
2021-03-21意外傷害險可分為哪些種類
2020-11-12海洋貨物運輸保險案例:貨運保險糾紛案
2021-03-10保險合同生效后十日內可以取消嗎
2021-01-18投保貨物受損后,被保險人應如何辦理索賠手續
2020-11-20人身保險殘疾程度劃分為幾種
2021-01-29人身保險的概念應該如何理解
2021-01-24保險合同不足額投保賠償糾紛的理賠是怎樣的
2020-12-08公司拖欠五年保險如何維權
2021-02-10如何申請大額保險金
2021-01-20保險理賠多久到賬
202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