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過失犯罪的具體類型有哪些
1、疏忽大意的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
應當預見的前提是能夠預見:需要考慮行為人的知能水平、行為本身的危險程度以及行為時的客觀環境。
應當預見的內容是法定的危害結果,即構成要件意義上的實害結果,而非任何結果。
2、過于自信的過失。又被稱為有認識的過失,是指行為人已經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
行為人在已經預見危害結果的同時還實施該行為,是因為行為人憑借一定的主客觀條件,相信自己能夠避免結果的發生,但所憑借的主客觀條件并非真實可靠:過高估計自己的主觀能力、不當地估計了現實存在的客觀條件對避免危害結果的作用或者誤以為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因而可以避免結果發生。這是過于自信的過失的認識因素。
輕信能夠避免又表明行為人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這便是過于自信過失的意志因素(不能認為“輕信能夠避免”是過于自信過失的意志因素)。
二、過失犯罪的認定要注意什么
第一,過失犯的客觀構成要件。過失犯存在實行行為,但其定型比故意犯的實行行為緩和。例如,村長甲號召農民冒雨搶救糧食,農民乙在搶救糧食過程中被雷打死。即使甲對結果具有預見可能性,但因為缺乏過失犯的實行行為,不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
第二,過失向故意的轉化:行為人的過失行為導致對某種法益產生危險,但故意不消除危險,希望或者放任結果發生地,直接認定為故意犯罪。例如甲不慎將煙頭扔在倉庫里,具有發生火災的危險,甲能夠及時消除危險,但想通過造成火災陷害倉庫保管員,故意不消除危險,導致火災發生。這便由一般過失轉化為犯罪故意,應認定為放火罪而不是失火罪。
過失行為雖然已經造成了基本結果(成立基本的過失犯),但在能夠有效防止加重結果發生的情況下(既有履行義務的能力,又有回避結果的可能性),行為人具有防止加重結果發生的義務卻故意不防止的,對加重結果成立故意犯罪。
過失犯罪以發生法定的危害結果為法定要件,行為人的主觀意識和主觀意志因素與客觀上的義務違反行為即使存在,但如果沒有實際發生危害后果,即使具備犯罪基本特征的“違法性”、“可責性”,但是因為缺乏犯罪最本質特征的“社會危害性”,仍不構成過失犯罪,因為過失犯是一種結果犯,無危害結果則不構成犯罪。
過失犯罪中有危險犯嗎?
過失犯罪與故意犯罪的區別是什么?
什么是過失犯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屋質量賠償中開發商是第一責任人
2021-01-30刑事律師函怎么寫
2021-01-13給別人做擔保算負債嗎
2021-03-10票據貼現與票據承兌的區別
2020-12-03公司股份制改制相關問題的討論
2021-01-13審理過程中發現案由錯誤怎么辦
2021-02-15打官司贏了訴訟費怎么退呢
2020-11-22交通事故應該怎么起訴
2020-12-22申報個人財產包括銀行存款嗎
2021-03-19有產權公寓可以抵押嗎
2021-02-22查封、扣押期限的規定
2020-11-15勞動服務期的相關規定
2020-11-17勞動者拒簽合同怎么辦
2021-01-19公司不按制度處罰可以解除合同嗎
2020-11-26兼職是否可以簽訂競業限制協議書
2020-11-15員工受傷申請調崗可以嗎
2020-12-012013年最新工資改革調整方案
2021-03-21投保人壽保險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2-16家庭財產保險范圍主要包括哪些
2021-02-10人身保險合同的主體客體以及內容是什么
2021-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