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務行為侵權也是比較嚴重的,但是我們比較常見的職務行為侵權就是某些國家工作人員在履行職責的過程當中違背了國家的法律監管程序,并且他們已經對公民的名譽,人身自由或者是財產造成了各種侵害。職務侵權在生活當中的普及力度不是特別的廣泛,所以很多人都不是特別的了解職務行為侵權的相關規定是什么?
一、職務行為侵權的相關規定是什么?
民法通則第121條規定: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條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121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
構成要件
主體
侵權行為的主體是國家機關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性質
侵權行為的發生必須是執行職務所致。
法人、其他組織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是代表或代理所在單位實施,因而應由其所在單位承擔民事責任。法人、其他組織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的行為如果與執行或履行職務無關,則不構成職務侵權。
二、不當行為
必須是執行職務中的不當行為。所謂不當行為,是指執行職務中違反法律規定,損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的行為。例如濫用行政職權,違反法定程序,進行錯誤的拘留、逮捕等。如果是依法剝奪、限制公民、法人的某些利益則不構成侵權。
三、合法權益
必須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損失。合法權益的損失包括財產損失和人身損失。財產損失只限于直接財產損失,間接財產損失不在國家賠償范圍之列。人身損失主要是指對公民生命健康權和人身自由權的損害。
四、因果關系
不當職務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因遭受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職務侵權行為,可以要求賠償的范圍包括兩大類:
一是因行政違法行為要求的行政賠償;
二是與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職權有關的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要求的刑事賠償。這兩類屬于國家賠償范圍,依照國家賠償法的規定處理,不能適用普通民事賠償程序。
由此可見,職務行為侵權規定的主體是屬于國家工作人員的,并且必須是在執行職責的過程當中才導致了這種侵權行為的發生。縱觀我國的法律制度,實際上對于職務行為侵權的監管力度非常的有限,當然伴隨著其他法律監管體系的不斷完善。
對于法定代表人的職務行為,法定代表人需直接承擔民事責任的情況有哪些?
村支書職務侵占罪的構成是什么
職務侵占罪民事賠償都有哪些規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沒有分居證據怎么辦
2020-12-11中外合資銀行經營售匯業務需要誰批準
2020-12-18股權眾籌有什么作用
2021-02-28著作權糾紛案件的訴訟時效
2020-12-08車禍出院后應該該先走哪個程序
2020-12-18合同甲乙丙方關系怎么界定
2021-03-19不動產權證書辦理費用是怎樣的
2020-12-01有錢買房卻不給撫養費怎么辦
2021-02-10維持原判是一審生效還是二審生效
2021-03-26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復核申請書范本如何寫
2020-11-14小區改造造成個人財產損失怎么辦
2021-01-11房產抵押有相關的合同嗎
2020-12-03口頭協議和合同哪個會更好
2020-12-19單位集資建房指標轉讓協議是什么
2021-02-19女職工哺乳期保護
2021-01-08勞務派遣是否計算賠償年限
2021-01-20公司拖欠生育津貼是否屬于違法行為
2021-03-15什么是家庭財產保險
2020-11-13個人購房如何辦理保險,如何簽訂房產保險合同
2021-03-2460歲老人被撞保險公司賠多少錢
202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