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爭銀行卡內錢款權屬及雙方同居期間財產是否混同;二、系爭的劍河路房屋、雙單路房屋出售款的權屬問題。
案件名稱:
同居關系析產糾紛
審理法院:
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2013)長民四(民)初字第1008號
法院觀點:
劍河路房屋系雙方在同居期間以共有的銀行存款共同出資及共同貸款而購置的房產,雙單路房屋的主要購房款由雙方在同居期間以共有的銀行存款共同出資,且系爭兩套房屋均登記在A、B雙方名下,故系爭房屋應屬于雙方共同投資形成的共有財產,在同居關系解除后應當依法予以分割。
案情簡介
原告A。
被告B。
A、B原系同居關系,雙方于2004年相識,于2007年4月開始共同租房居住,并于2008年確立戀愛關系,后于2013年5月解除同居關系。
A、B于2009年3月作為共同買受人購買了本市長寧區劍河路房屋,2009年5月13日取得房屋產權證,權利人登記為A、B共同共有。該房屋購買總價為930,000元,其中首付580,000元。為購買該房屋,A、B共同向銀行貸款商業貸款350,000元,A為主貸人。2012年6月28日,該套房屋貸款全部還清。A分別在2009年3月12日、3月30日、4月17日、從其名下銀行賬戶內取款20,000元、280,000元、260,000元交給劍河路房屋的出售方。A于2012年6月28日從其銀行賬戶提前清償劍河路房屋貸款313,662.82元。審理中,A、B雙方協商一致,劍河路房屋目前市場價值為1,600,000元。
2010年11月,A、B與上海某房地產公司簽訂《上海市商品房預售合同》,購買了本市嘉定區雙單路房屋一套,合同約定該房屋購買總價為2,557,411元,其中首付1,027,411元,B于2010年11月20日從其名下的銀行卡內支付首付款337,411元,A于2011年3月25日當日從其名下的銀行賬戶內支付首付款610,000元,審理中,雙方均認可剩余的首付款由B支付。為購買該房屋B向中國銀行嘉定支行申請貸款1,530,000元。2013年11月5日,A、B與案外人C簽訂《上海市房地產買賣合同》將雙單路房屋出售,合同約定出售款為2,700,000元。2013年11月6日,B至銀行提前還款本金及利息共計1,478,010.26元,截止2013年11月13日,雙單路房屋所欠貸款全部清償完畢。審理中,雙方均表示已經收到錢款1,520,000元,且已經全部用于清償雙單路房屋貸款,不再要求法院處理。
審理中,因雙方對本案系爭財產爭議較大,致本案調解不成。
各方觀點
A訴稱,A、B于2004年9月相識,后開始同居生活。2013年5月,A、B解除同居關系。同居期間,A、B共同出資購買劍河路房屋及雙單路房屋各一套,其中A支付了大部分房款。因A、B雙方對上述財產分割協商未果,故訴至法院要求判令:依法分割A、B同居期間共同購買的劍河路房屋及雙單路房屋的出售款凈值人民幣1,180,000元,并根據雙方出資情況,對A予以多分。
B辯稱,雙方于2004年相識,B2007年4月28日來上海與A合租房屋居住,2008年年初確立戀愛關系,2011年辦理了結婚儀式但未登記結婚。同居期間,A、B的收入與支出各自獨立。劍河路房屋及雙單路房屋均系B全額出資購買,因購房時需要A的收入證明辦理貸款而在房屋產權證上登記為A與B共有,A并未實際出資。用于支付房款的銀行卡均是B委托A以B名義開卡,但A卻擅自開設為自己的賬戶并交給B,B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經營所得存入A名下銀行賬戶內。B認為A用于支付購房款的銀行卡內錢款實際均為B的個人財產,A對系爭房屋不享有權利,故不同意A的訴訟請求。如果A要求分得相應的房屋產權份額,則B要求A返還B為購買該套房屋的出資款。
法院觀點
本案爭議焦點為:
一、A名下用于購買劍河路、雙單路房屋的中國銀行及中國農業銀行卡內錢款權屬及雙方同居期間財產是否混同;
二、本案系爭的劍河路房屋、雙單路房屋出售款的權屬問題。
一、A名下銀行卡內錢款權屬及雙方同居期間財產是否混同?
A認為雙方同居期間均曾向其名下銀行賬戶存、取款并共同使用,雙方部分財產存在混同。B則認為雙方在同居期間財產各自獨立,B是在誤以為A名下銀行賬戶為B個人賬戶的情形下才向該賬戶內匯款,B雖在2009年3月得知銀行賬戶為A名下賬戶,但因考慮雙方戀愛關系及準備結婚的因素才繼續向上述卡內存入款項,故A名下銀行賬戶內錢款實際上均是B個人財產。B為此提供營業執照、租賃合同、經營日志等證據以證明A名下用于購買系爭房屋的銀行卡內錢款均系B經營收入存入。當事人對其主張負有舉證的責任,本案中,B主張A名下銀行卡內錢款均系其存入,但其提供的證據并不能證明其主張,在無其他相反證據的情況下,A名下財產應視為A個人所有。但根據A對上述銀行卡存、取款及使用等情況的陳述,并結合B庭審中的自認,雙方在同居期間對于A名下農業銀行卡內錢款存在財產混同,應推定為雙方共同共有,故對于B辯稱雙方同居期間財產各自獨立及A名下銀行存款均系其個人財產的主張不予采信。
二、本案系爭的劍河路房屋、雙單路房屋出售款的權屬問題。
A認為系爭房屋在雙方同居期間購買,登記為A、B共同共有,故A、B雙方對于系爭劍河路、雙單路房屋系共同共有。B則認為系爭劍河路房屋、雙單路房屋出售款均屬于B一人所有。A、B雙方原系同居關系,法律規定,解除同居關系時,同居期間雙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購置的財產,如雙方無約定,按一般共有財產處理。本案中,劍河路房屋系雙方在同居期間以共有的銀行存款共同出資及共同貸款而購置的房產,雙單路房屋的主要購房款由雙方在同居期間以共有的銀行存款共同出資,且系爭兩套房屋均登記在A、B雙方名下,故系爭房屋應屬于雙方共同投資形成的共有財產,在同居關系解除后應當依法予以分割。
根據雙方對共有財產的貢獻度,酌定A、B對劍河路房屋、雙單路房屋的出售合同權益分別享有百分之五十五、百分之四十五的權利份額。至于劍河路房屋、雙單路房屋的出售合同權益的分割方法,綜合考慮銀行卡的權利人、貸款情況、房屋目前的使用情況、雙方協商的房屋市場價值及出售價等因素,從有利于財產分割的原則,判歸劍河路房屋歸A所有,雙單路房屋出售合同權益歸B所有且剩余貸款由B負責清償(已經履行完畢),酌定A根據兩套房屋價值差價支付給B折價款71,000元。
律師點評
同居析產案件相比于離婚案件,更多地涉及同居雙方財產分割的問題,我國法律對于同居期間財產如何分割沒有具體的規定,法官更多的是依據司法解釋進行處理。對于同居期間的財產分割問題,目前可以作為判決依據的只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該《意見》第10條規定:“解除非法同居關系時,同居生活期間雙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購置的財產,按一般共有財產處理。同居生活前,一方自愿贈送給對方的財物可比照贈與關系處理;一方向另一方索取的財物,可參照最高人民法院[84]法辦字第112號《關于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8條規定的精神處理。”第11條規定:“解除非法同居關系時,同居期間為共同生產、生活而形成的債權、債務,可按共同債權、債務處理。”第12條規定:“解除非法同居關系時,一方在共同生活期間患有嚴重疾病未治愈的,分割財產時,應予適當照顧,或者由另一方給予一次性的經濟幫助。”這些法條規定了對同居財產,尤其是共有財產的一些處理方式,但并沒有涵蓋同居關系中財產問題的所有方面。
綜上所述,根據司法解釋,實踐中對同居后財產的處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個人所有的財產一般歸該所有人;
第二,可以分割的共同財產,按各自享有的財產份額進行分割,不宜分割的財產,根據生產和生活的實際需要歸一方所有,分得該財產的一方對另一方按照其應得財產的份額折價補償;
第三,共同債權、債務按照相應民事法規進行處理。
同居期間財產一般存在三種情形:
第一,同居雙方在同居前后簽訂了相關的協議,對財產的份額和分配方式都有了約定;
第二,同居雙方沒有關于財產關系的約定,但雙方在同居期間經濟較為獨立或財產區分比較明顯;
第三,同居雙方既沒有約定,在同居期間經濟也不獨立,區分較為模糊。
在第三種情況下,同居雙方既沒有財產關系上的約定,共同生活中經濟也不相互獨立。在這一情形中,同居雙方往往共同生活的時間較長,也會以夫妻的名義與外界進行接觸,從而使其他人在一定程度上相信雙方的夫妻關系。同居雙方也會有一些投資或借貸的行為,共同債權或債務也隨之產生。在這種情形下,同居雙方的財產在一定的范圍內發生了經濟混同,因同居雙方不但缺乏合法有效的財產約定,在長久的共同生活之后雙方經濟也不再具有獨立性,故不能將一方所得完全視為個人所有。
經濟混同是指同居雙方基于長期的共同生活,對屬于一方或雙方的財產做出了占有、使用、處分、收益等行為,進而使雙方的財產關系發生混合和交叉的情況。結合本案來看,雙方存在持續性的共同生活,雙方同居期間均曾向A名下銀行存、取款并共同使用,雖然是以A名義所開的銀行賬戶,但并不屬于具有較強人身屬性的財產,故可認定本案中雙方財產發生了經濟混同。發生在雙方同居期間該銀行賬戶內交易的錢款應推定為雙方共同共有。
劍河路房屋、雙單路房屋出售款的權屬認定。A、B同居期間雙方以共有的銀行存款共同出資并貸款而購置的房產,產權登記在A、B雙方名下,系爭房屋屬于雙方共同投資形成的共有財產,根據前述司法解釋的規定,在同居關系解除后應當依法予以分割。
在發生經濟混同的案件中,關于財產分配的問題并沒有法律或司法解釋給予直接的調整。一方面,這種同居關系具有一般婚姻所包含的因素,但在其財產關系的判斷中卻無法適用婚姻法的有關規定。另一方面,如果僅僅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的規定進行處理,則無法得到令人滿意的判決結果。在此情形下,我們認為在處理經濟混同的同居析產案件時,應該將更多的要素納入到考慮范圍之內。
1、同居時間長短及是否育有子女,同居時間越長,經濟混同的程度可能也就越深。
2、雙方的角色分配及對家庭生活的貢獻大小。
3、解除同居關系后的現實狀況:子女撫養、基本生活。對于同居生活中雙方當事人的收入一般認定為分別所有,在同居生活解除時,其財產應當按照其二人的收入按比例予以分割。但是對于因為家務等對共同生活做出貢獻而個人收入較少的一方應當予以適當補償。所以在同居生活結束時,如果一方生活確有困難或者承擔了撫養子女的義務,另一方給予一定的經濟幫助是很有必要的,這也符合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本案中法院綜合A、B對共有財產的貢獻度,酌定對系爭房屋的出售合同權益及銀行卡內錢款分別享有百分之五十五、四十五的權利份額并無不妥。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
2020-12-23如何判斷不作為是否成立
2021-01-05訴訟前財產保全的前提有什么
2021-03-21外資企業注冊步驟是什么
2021-01-31交通事故理賠好了還可以起訴嗎
2020-11-08襲警罪一般判多久
2020-12-09擔保法對連帶共同保證人追償權的限制
2021-03-18新婚姻法離婚財產如何分配呢
2021-01-23對銀行抵押的房產法院能查封嗎
2021-01-21勞動糾紛可以申請財產保全嗎
2021-02-13上海工傷護理費應該誰付
2020-11-30強制執行有哪些性質
2021-02-08懷孕被辭退應該怎么辦
2020-12-03交通事故理賠期限是怎么算的
2021-02-20團體意外險受益人可以是單位嗎
2021-01-30保險居間合約的范本是怎樣的
2021-03-25保險合同成立兩年后能否以未如實告知拒賠
2021-03-08什么是無過失責任險
2021-02-14購買車險要注意規避哪些“免賠”風險
2021-02-14保險法對維護保險標的安全基本規則有哪些規定
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