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對生命的緊急避險
那一個人發生事故的,而那五個人的錯誤卻導致那一個本毫無關系的人的死亡,而且生命的從來不能去衡量誰更值得誰不值得。同樣的選擇換一種情景,你是一個旁觀者,你站在橋上俯瞰軌道。此時,電車沿著軌道駛來。軌道盡頭有五名工人在干活。電車剎車失靈了,就快要撞上他們了,把他們殺死。現在,你不是電車司機,所以你真的感到無能為力。直到你看到站在你旁邊,倚在橋邊上的是一個非常肥胖的人。你可以推他一把,他會從橋上摔下來正好掉到軌道上面,剛好能夠停住那輛車。這樣他肯定活不成了,但他將挽救那五個人。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卻很少有同學覺得應該推那個人下去。下面回到我們討論的話題既對生命的緊急避險上來,首先我覺得在任何情況下人的生命是不能來衡量和比較的,每個人的生命這個人生來所賦有權利,除了自己的承諾之外沒有人可以剝奪一個人的生命。人的生命,只要其本身存在,則與其將來存在的時間以及存在的數目無關,絕對受到法律的保護,是不可衡量比較的法益,不能成為緊急避險的對象。這種見解的基本理由來自于近代社會的一個觀念,即人的本質是人性,這種人性的基礎是人有自由意志、有理性,與這種人性有關,人人都有與生俱來的人的自由權利和尊嚴,這種權利和尊嚴必須受到他人包括社會的尊重。因此,人在任何時候都只應當作目的,而不能作為實現其他目的的手段。這種有關人只能是目的,而不能是手段的理念,體現在刑法中,就是人的生命不能成為緊急避險的對象。
正是基于這種觀點我反對持有對生命緊急避險肯定的觀點。所以關于生命的平衡的緊急避險也就是一命換一命,也包括一命換多命的行為都不是對生命的緊急避險。當然道德可以去彌補這方面的漏洞,所以我們看到有那么多偉大的人舍己救人,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之間,選擇集體利益,在一個生命和公眾生命面前,選擇犧牲一個生命,但這都是在道德的驅動下,如果一個人在緊急避險時選擇犧牲多數人的利益而保留自己的生命,這個人會得到道德的譴責和輿論的唾罵。對于持否定觀點的人,下面在看MichaelSandel教授所提到的另外三個例子,你是一位急癥室醫生,有六名病人被送進來。他們剛經歷了可怕的電車事故。其中五個傷勢較輕,一個是嚴重受傷,你可以花一整天照顧一個嚴重受傷的受害者,但在這段時間里,那但那五名病人將會死去。或者你可以照顧五個人,使他們恢復健康。但在這段時間里,那一個嚴重受傷的人將會死去,甲、乙、丙三人在洞穴探險中,地基崩潰,洞口堵塞,但能與外界進行通訊聯系。聯系結果表現,挖開洞口需要20天,但三人所攜帶的糧食只夠生活5天。于是,甲提出,三人抽簽決定輸贏,二位贏者殺死輸者以其肉維持生命。乙、丙表示同意。對應否付諸實行,他們征求了救助人員的意見,但沒有得到答復。其后通訊中斷,待第20天挖掘成功時,甲由于抽簽失敗而被殺,乙、丙以其肉維持了生命。4個失事輪船的船員。他們在海上迷失了19天之后,只有少量的水和食物,如果沒有食物和水那么他們很快就會死去,于是船長決定殺死那個小男孩,他是4個人中最弱小的,身體也是最虛弱的,這樣他們就可以靠他的血液和軀體維持生命,直到三天后獲救。這三個例子該怎么看待呢?這里應該用邊沁的功力主義來說明,既提倡追求“最大幸福”(MaximumHappiness)。主要哲學家有約翰·史都華·米-爾(JohnStuartMill)、**米·邊沁(JeremyBentham)等。功利主義認為人應該做出能“達到最大善”的行為,所謂最大善的計算則必須依靠此行為所涉及的每個個體之苦樂感覺的總和,其中每個個體都被視為具相同份量,且快樂與痛苦是能夠換算的,痛苦僅是“負的快樂”。不同于一般的倫理學說,功利主義不考慮一個人行為的動機與手段,僅考慮一個行為的結果對最大快樂值的影響。能增加最大快樂值的即是善;反之即為惡。邊沁和米-爾都認為:人類的行為完全以快樂和痛苦為動機。米-爾認為:人類行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對幸福的促進就成為判斷人的一切行為的標準。為什么這里要用到對生命的緊急避險,因為作為最高權利和最高尊嚴的生命在這里必須要做出抉擇,而要選擇那些已經無法挽回或者說是最弱的利益,比如說那個最為虛弱的小男孩,那個抽簽的人,那個病最重的病人。這些都是無法回避或者說是需要比這大得多的東西來補救。
關于對生命的緊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目前在刑法上也很難形成的統一的法律,目前關于這類的案件只能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目前的中國法官大部分是按照肯定說來判案。但就像筆者提到的,生命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也是一個人法律權利的最高體現,對生命的緊急的判罰需要十分慎重的考慮和分析。時至今日,隨著資產階級工業革命、電氣化時代、信息時代的到來,人類對于資本的增加和財富的積累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功利主義的思想一時間橫行于天下,為了使得更多的生命得以保存而犧牲較少或者相等數量的生命的行為,逐漸被視為新正義觀的體現。但我反對以赤裸裸的經濟學價值評判來決定人類生命存續價值的大小,而贊同以緊急時刻共同契約的方式由上帝來決定人類的生死,這才是真正理性的選擇。當然我們對于那些主動放棄自己生命從而保護更多人生命的行為持贊同態度,但是正如法國法學家卡*東?斯特法尼所說的那樣:“刑法即不強迫人們做出犧牲,也不將英雄主義強加于人”,法律以人性惡為其根本的出發點,只能通過對程序的嚴格限制來規制人們的行為,而不能將法律構建在對高尚道德情操的信賴利益之上。
參考文獻;
張-明楷《刑法學》第四版
法律出版社MichaelSandel《哈佛公開課公平》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合同不能履行的,還要承擔違約責任嗎?
2021-02-16剝奪政治權利的內容包括哪些
2021-02-11服刑減刑通知家屬嗎
2021-03-01公示催告的管轄
2021-01-28農民工工傷賠償主體
2021-01-07申請強制執行能否同時申請將對方列入失信人員名單
2020-12-06夫妻共同財產可以贈送給親人嗎
2021-03-22女職工哺乳期能變更勞動合同嗎
2021-02-25休產假期間被裁員怎么賠
2020-11-22如何去法院辦理提存
2020-11-23醫療費中醫保部分能否提起訴訟
2020-11-09土地重復抵押違法嗎
2021-01-24發生工傷事故后 應該如何申報工傷事故
2021-02-08什么樣的條件適合簽訂勞務合同
2021-03-22勞動調解后用人單位拒不履行怎么辦
2021-03-02什么是投保單
2021-02-13哪些原因會導致人身保險合同終止
2021-02-04機動車輛第三者責任保險合同條款
2020-11-16沒譜的保險:合同是廢紙一張
2021-01-21長期健康保險產品是否有合同猶豫期
202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