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精神損害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由此推斷出,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量定必須客觀化。此“評定客觀化說”最早由學者王*鑒提出。
賠償數額評定客觀化首先表現在,應當考慮賠償數額量化的那些主客觀因素,《精神賠償解釋》確定了六種精神損害賠償數額因素和其他因素。我認為,從司法實踐的分類來看,那些主客觀因素可歸納為必要因素和因素兩類。
所謂必要因素或稱必要情節,是指、判例和司法解釋所作出的影響賠償數額的主要客觀情節,如最高人民法院對《民法通則》所作的有關司法解釋中,提出確定賠償責任的幾個法定因素,應認為是列舉了必要情節。必要情節主要有:(1)侵害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是故意過失,或是推定過失?過錯大,賠償責任亦大。在法定或特定情況下,推定行為過錯和無過錯,也應作為承擔責任的要件;(2)侵害行為的具體情節,主要是指侵害的方式、場合、范圍等,侵害行為情節惡劣者,賠償責任亦大;(3)侵害所產生的后果,根據損害后果的輕重,可確定賠償責任和賠償數額的大小,侵害后果包括侵害行為所產生的影響,該影響的大小,亦可作為確定賠償責任大小的理由;(4)侵害人的營利情況,營利多者,賠償責任亦大,必要時予以收繳;(5)受訴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小平,法定情節之外的其他因素,也可能成為必要因素。
所謂參考因素或稱酌定情節,是指除必要因素以外,案件中客觀存在,由人民法院靈活掌握,酌情參考的客觀因素。這些因素有:(1)當事人主體類別,如系知名人士或法人、報刊雜志等組織與一般公民致人精神損害會造成不同后果,可能會影響賠償數額高低幅度;(2)受害人身份、資歷、地位等情況與精神損害程度有關,可能影響賠償數額高低幅度;(3)侵害人的認錯態度和受害人的諒解程度,可能加重或減輕侵害人的賠償責任;(4)當事人雙方的狀況。
賠償數額評定客觀化的另一個表現是,隨著人類社會不斷進步,權利人法律意識的是日益增強,人格價值和精神利益越來越受到尊重,賠償數額會隨著這些客觀情勢發生變化,呈現出不斷增大的走向,但仍應審時度勢地限定在一定數額之內,換言之,賠償不能太高。因此,國內有學者提出適當限制原則。所謂適當限制原則,我認為是這樣的一種規則,即法官根據案情,依自由心證裁量,在一個最高限額指導下,基于對無形損害的補償、撫慰、懲戒等社會功能,酌定案件的相關因素,限定一個適當的數額,只要能夠達到合情合理又合法,當事人雙方息訴的目的,就可視為賠償數額基本上達到了“適當”的標準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過失相抵原則的適用范圍是什么
2020-11-19最新購房合同范本是怎樣的
2021-01-13生活垃圾分類標志新標準是怎樣的
2020-12-22禁止食用野生動物養殖戶有損失怎么辦
2021-01-14派出所可以開違停罰單嗎
2021-01-13選擇擔保公司的擔保方式是否弱于抵質押
2020-12-14公交車下客時人被撞責任認定標準
2021-02-25夫妻欠債協議書怎么寫
2020-11-16家庭冷暴力離婚能索要賠償嗎
2021-03-11被財產保全了銀行卡還能用嗎
2021-01-12買賣合同生效后可以取消嗎
2021-03-04勞動合同的續訂的程序
2020-12-06簽訂勞動合同公司名稱變了還有效嗎
2021-03-04沒有簽訂勞動合同離職有工資嗎
2021-03-09國企如何編制改制方案
2020-12-26詳細解釋勞動法試用期的約定
2020-12-28定期人壽保險的內容有哪些
2020-12-29定期壽險購買需要注意什么
2020-12-27保險公司能否拒賠改裝機動車
2021-01-01保險公司賠償的時限是什么
202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