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條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予以確定。
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不得讓與或者繼承。但賠償義務人已經以書面方式承諾給予金錢賠償,或者賠償權利人已經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除外。
【條文主旨】
本條是受害人的生命、健康、身體遭受侵害,受害人本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要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規定。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是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提起精神損害撫慰金訴訟,人民法院審理這類案件適用的法律依據。第二款規定的是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能否讓與和繼承的問題。
【解讀】
《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規定了精神損害賠償的基本制度,在《國家賠償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等法律法規中,也規定了一些精神損害的條文。2001年3月10,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并決定從即日起實施。解釋對自然人的人格權利和人格利益進行司法保護方面,以及在中國侵權行為法和人身權法建設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說,這個精神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在保護人身權方面,具有里程碑性質的意義。在人民法院的審判實踐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律依據。由于本解釋規定的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的性質已經不是精神損害撫慰金,因此有必要對此問題做出專門規定。關于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能否讓與或者繼承,以前的法律和司法解釋都沒有做出規定,而審判實踐中又迫切需要解決這一問題,因此本條對此做出了規定。
本書分九部分對本條進行分解:
一、精神損害賠償
所謂精神損害賠償,是指自然人因其人身權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損害或遭受精神痛苦,受害人本人或者死者近親屬要求侵權人通過財產賠償等方法進行救濟和保護的民事法律制度。這里的精神損害,既包括積極的精神損害即精神痛苦和肉體痛苦,也包括消極的精神損害即知覺喪失與心神喪失。
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律性質,是財產賠償責任,因為賠償精神損害,只能通過財產的方式進行。至于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不能稱為精神損害賠償,它們只是承擔民事責任的具體方式,與賠償無關。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事故傷殘鑒定程序是怎樣的呢
2021-03-14雇傭關系人身損害賠償規定是怎樣的
2021-01-18無施工許可證工傷保險賠償嗎
2021-03-23股權轉讓給子女算贈與嗎
2020-12-21銀行卡被公安凍結銀行能解除嗎
2021-01-09主合同與擔保合同在效力上有什么關聯
2021-01-05土地抵押的期房能備案嗎
2020-12-16扣押商品車是否構成刑事犯罪
2020-12-21合同無效錢要退還嗎
2021-03-17非完全民事能力人怎樣行使繼承權
2021-03-14因土地糾紛可以報警嗎
2021-01-30在疫情期間房屋過戶可以延期嗎
2020-12-24中介哪些行為會受處罰
2021-02-19用人單位在節日當天要求加班怎么算工資
2021-03-09肇事司機死亡,可否要求其家屬賠償
2021-01-22開發商未按時交付房屋,違約金應如何計算
2020-12-08申請勞動爭議調解,必須要提交書面的申請嗎?
2021-01-01意外事故賠償標準是多少
2020-12-29意外傷害保險理賠范圍是怎樣的
2021-03-26人身保險的保險費是怎么支付的
202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