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精神損害精神損害賠償適用范圍貞操權配偶權
引言
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產生源于一九六一年十一月,法國對**斯昂案的判決,該案一名叫**斯昂的男子及其七歲的兒子被某行政機關的卡車撞死,其妻以本人和三個未成年孩子的監(jiān)護人名義要求精神賠償,對其提出的精神賠償請求,法國最高行政法院采納了政府專員厄-曼的意見:精神痛苦雖不能以金錢計算,但不等于不應和不能給予賠償,這種賠償不是以相當的價值替代特定的損害,而是具有撫慰性質,雖不可能完全消除精神痛苦,他與商業(yè)中的等價交換性質是不同的。最后法院判決該行政機關付給**斯昂妻子精神損害賠償費一千法郎,這為后來的精神損害賠償奠定了立法的理論依據,并相繼為各國的立法所肯定。
歷史發(fā)展到今天,對公民精神利益的保護成為世界性的潮流。伴隨著我國民主、法制化進程的推進,我國政府、民眾對人權及與其相關、相鄰權益認識也日益深化。精神損害賠償成為法學理論界和司法實務中的一個熱點和難點問題。
一、精神損害和精神損害賠償的概念
(一)精神損害的概念
精神損害是我們理解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起點,是精神損害賠償中最核心的概念,它的精確定義有助于我們理解精神損害能否賠償?賠償的外延在哪里?賠償的數額如何確定?也有助于精神損害賠償訴訟的進行,保護受害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精神損害實質為可實證的精神損傷,它是指在其他民事主體作用下激發(fā)的環(huán)境變化通過正常的心理機制作用于個體,從而引發(fā)個體的精神變態(tài)(個體脫離了原來生活狀態(tài)的自然平衡和心理狀態(tài)的動態(tài)平衡后的失衡情形)或障礙。“其他民事主體”即意指侵權人:“作用”實指不法的侵害行為,可以是積極的作為,也可以是消極的不作為。如惡意誹謗、公布個人隱私等;定義所稱的侵權人的侵權行為激發(fā)的“環(huán)境變化”一般表現為受害人生理、心理和實際上物質利益的損害,它在現實中的呈現卻是各種各樣、難以詳盡的。“環(huán)境變化”的范圍包括社會或自身對個人評價的降低,社會輿論壓力的陡增,生活安寧被打破,原有與人格、身份緊密相隨的財產價值減少或無法繼續(xù)正常增值。這種背離了個人意志的現實生存環(huán)境的突變,造成了受害人對現有生活的不適應,進而演化為個體精神上的損傷。此損傷是受害人自身感受和外在表現的復合體,而種種的“環(huán)境變化”只是與精神損害有著直接邏輯關聯(lián)的表象。精神損害的創(chuàng)傷可以是軀體的或情感的,單獨的或重復的,范圍可以從自然災害、事故到刑事暴力、虐待或戰(zhàn)爭,這種床上可以是直接經歷的,如強奸;也可以是間接感受,如親眼目睹親人的突然死亡或受傷。這些創(chuàng)傷的后果即是個體遭受的精神損害,其特征性癥狀表現為:受害人在夢中或記憶中創(chuàng)傷性事;對外界反應麻木或遲鈍;對一種或多種有意義的活動興趣明顯減少;情感狹窄、分離、疏遠;過分警覺;受害人出現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礙,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記憶障礙,還會出現持續(xù)的視聽幻覺。[1]
基于上述認識,筆者認為,精神損害是侵權行為法所認可的,與財產損失、死亡、傷害、社會評價降低等相并列的,侵權行為作用于受害的自然人的人身權(尤其是人格權)所導致的精神方面的不利的反常狀態(tài)。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產品侵權的舉證責任誰來承擔
2020-12-20離婚判決是否可以強制執(zhí)行
2021-03-05分公司負責人能否被執(zhí)行
2021-02-10交通違法打單要人證合一
2021-01-30北京樓市調控細則15條正式出臺(全文)
2020-12-23如何理解免責條款
2021-01-15勞動關系解除后用人單位須在15日內辦理檔案轉移手續(xù)
2021-02-28用工備案的用工形式是什么意思
2021-02-13學生實習期間發(fā)生的工傷事故怎么解決
2021-01-06火車外飛石造成旅客傷害應如何求償
2020-12-07再審適用勞動糾紛嗎
2021-01-13飛機故障延誤賠償新規(guī)
2021-01-26機動車輛第三者責任保險合同條款
2020-11-16被保險人與第三人已履行調解協(xié)議,保險公司是否免責
2020-12-05車險理賠流程一覽
2021-02-03保險要有電子版合同嗎
2020-12-06交通保險理賠誤區(qū)有哪些
2020-11-22保險合同簽訂要經過哪些階段
2020-12-23土地轉讓手續(xù)是如何辦理的
2021-03-02土地流轉補償金是多少
20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