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3月8日公布了《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下文簡稱《解釋》),對當前較為混亂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問題進行了統一指導。本文結合該《解釋》,對其尚未涉及到的問題,或雖已涉及,但筆者認為尚需完善之處,略陳管見。一、違約造成的損害是否可以適用精神損害賠償《解釋》在標題中就明確了該解釋的適用范圍,即僅限于民事侵權損害賠償責任。而并未涉及違約責任中的精神損害賠償問題。那么違約責任中究竟有無精神損害賠償?我國絕大多數學者對此持否定態度。然而筆者大膽地認為,特殊的違約責任中也存在精神損害賠償。如:美容不成反遭毀容;沖洗的有紀念意義的膠片被丟失;旅游合同中遭受欺騙;寄存殯儀館的骨灰被丟失等。這類違約責任有一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因違約而受損的當事人主要是精神利益受損,而且其當初為合同行為也主要是想獲得所預期的精神利益。我國新合同法第112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采取補救措施后,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該條中的“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為解釋違約損害賠償留有很大的余地。我國違約中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可以根據這一條文來處理。從國際上看,日本民法雖對違約造成的精神損害無明文規定,但其解釋上一般主張可類推適用侵權責任中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瑞士債務法第99條則明文規定違約精神損害可請求賠償。而英美法系國家,大都既允許侵權的精神損害賠償,又允許違的精神損害賠償。而且,在實踐中也早已出現違約損害賠償的案例。因此,允許對違約損害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是國際民法發展的一大趨勢。二、精神損害舉證責任如何分配精神損害通常造成受害人情緒、感情、思維、意識等功能的障礙,很難通過他人的感受或外在的物理方式的證據來直接體現。但是作為一個法律責任,是需要相關證據來加以證明的,那么應當由哪一方當事人承擔此舉證責任呢?筆者認為,精神損害可分為事實自證的精神損害和法律推定的精神損害。事實證的精神損害即:根據公序良俗原則,所發生的事件本身即可證明精神損害的存在,不再需其他證據加以證明。如死者的遺骨遭受的不法侵害,其親屬得知肯定會感到精神痛苦,而無需其他證據加以證明。法律推定的精神損害即:只要有證據證明侵權人有過錯行為,受害人就可以根據侵權行為的性質及嚴重程度而提出相應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這時侵權人應該提供充分的證據,以證明其沒有過錯,或雖有過錯,但并未產生精神損害,或雖造成了被害人精神損害,但并未產生嚴重后果,采取賠禮道歉等其他救濟措施就已足夠撫慰受害人,否則,法律就推定其行為造成了被害人的精神上的損害,加害人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因此,事實自證的精神損害無須證明,法律推定的精神損害,應適用舉證責任倒置,由加害人負上述舉證責任。三、對《解釋》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第(六)項的質疑《解釋》第十條第一款規定:“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這兩項規定有不合理之處,應予完善。首先,任何一份判決書或調解書都可能遇到“執行難”的問題。法院在審理其他類型的糾紛如人身損害賠償糾紛買賣合同糾紛等案件時,即使確知被告毫無履行能力,法官也不會考慮這一因而對應該賠償的標的作出不予支持或部分支持的判決,為什么在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時,就要考慮“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這一因素呢?判決能否得到履行,是執行程序中的問題。即使侵權人真有履行能力不足的問題,民事執行程序也已有解決措施,而不應在審理程序中考慮,所以,該第(五)項應予刪除。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動產質權實現的方法有哪些
2020-12-18醫療糾紛應急處置預案范本
2020-12-13雇傭關系的性質是怎樣的
2021-03-19原產地標記注冊申請書范文
2021-01-23出車禍能要求精神賠償嗎
2020-11-10工商查獲假冒如何處罰
2021-02-23未成年人可成立特別累犯嗎
2021-02-16要求回避應該提交什么材料
2021-03-1665歲老人房子還可以抵押貸款嗎
2020-12-22試用期滿后的沉默是否視為承諾購買
2021-02-21合同中的哪些免責條款屬于無效條款
2020-12-26補償款提存程序
2021-03-17高校畢業生簽的三方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2021-01-01單位集資房拆遷怎么補償
2021-02-10女職工權益保護專項集體合同(二)
2021-01-15人壽保險傷殘賠償標準
2020-11-18對維護保險標的安全基本規則有哪些
2021-03-20財產保險合同履行地如何確定
2021-03-13農村失地保險一次性交付需要多少錢
2021-03-03財產保險公司允許解散嗎
202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