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論文摘要——第一頁
一、精神損害及精神損害賠償的概念——第二頁
二、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第二頁
三、刑事案件中精神損害賠償的問題——第三頁
四、國家賠償案件中精神損害賠償的問題——第五頁
五、侵害婚姻關系造成精神損害賠償的問題——第七頁
六、違約行為造成精神損害賠償的問題——第九頁
參考文獻——第十二頁
論文摘要
近年來,精神損害賠償一直是法學界和司法實務界關注的熱點和難點,也是對我國相關法律和法規進行反思的研究課題。從目前來看,我國民法及司法解釋精神損害賠償適用范圍的規定還不全面、具體,保護范圍顯得過窄,許多案件中當事人精神損害賠償請求能否得到支持的問題,由于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而未能得到妥善解決,這顯然不符合現代社會的法制要求。因此,彌補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立法缺陷,逐步擴大精神損害賠償范圍,已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
關鍵詞:精神損害婚姻關系違約行為國家精神損害賠償
一、精神損害及精神損害賠償的概念
精神損害的含義是指對法律主體精神活動的損害。這種侵權行為不僅侵害了公民、法人的人身權,造成公民生理、心理上精神活動的破壞,而且最終導致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減損或喪失。由于精神損害是一種特殊的民事侵權行為,是一種不法侵害他人人身權和人格權的行為,它直接表現為一種非財產損害,在傳統民法理論中一般被定義為精神痛苦和肉體痛苦。其特征是一種無形損害,本質上不可計量。精神損害行為又具有特定性,它只能是由侵犯他人的人身權和人格權造成的。因此,精神損害賠償就是指民事主體因人身權利和人格權利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損害,要求侵權人通過財產賠償等方式進行救濟和保護的民事法律制度,是針對精神損害的后果所應承擔的財產后果。
二、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
(一)我國立法的現狀
精神損害制度是民法體系中民事主體人身權受到損害時得到救濟的重要制度,一般的救濟途徑是采用民法上的人身權保護方式。長久以來,種種侵犯他人人身權利的行為在社會上屢見不鮮,此類事件經常見諸于報端,甚至可以說社會整體以及某些個人對公民基本的人格尊嚴已經到了相當漠視的程度。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權利意識的覺醒和法治環境的優化,要求建立更完備的保護人身權利的法律制度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我國現行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是以《民法通則》第120條為基礎,以《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為補充,以最高人民法院有關司法解釋為主體而形成的多層次的法律體系,而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則進一步明確了可以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范圍,是目前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中最重要的法律淵源。此《解釋》在原有的人身權保護法律制度的基礎上做出了重大突破,被學者們譽為是“中國對人身權的法律保護的飛躍性的發展”,并且“為將來中國民法典的制定奠定了一個很堅實的基礎”,也被稱之為是繼《民法通則》之后人身損害賠償領域的第二個里程碑。但目前看來,我國民法及司法解釋對精神損害賠償適用范圍的規定尚不全面、具體,保護范圍顯得過窄,許多案件中出現的當事人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應否得到支持,由于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而未能得到保護,這顯然不符合現代社會的法制要求。筆者認為,在今后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中應當逐步擴大我國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進一步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適應社會主義法制化進程,不斷完善我國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雇傭關系如何進行行政處罰
2021-02-25現在軍婚需要單身證明嗎
2021-01-31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主體包括哪些
2020-11-24申請認定馳名商標的三種途徑是什么
2021-03-12賣方逾期交貨能雙倍要求返還定金嗎
2020-11-27可以對家暴行為提起訴訟嗎
2021-02-19集資房的風險隱患
2020-11-12法院達成的離婚調解書是否能反悔
2021-02-03該怎樣辦理婚前財產公證
2021-02-01抵押登記在債務履行期滿多久有效
2020-12-28有不良逾期記錄怎么辦
2021-02-01自己手寫的合同簽字了有法律效力嗎
2020-12-16必須和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嗎
2021-03-20工傷事故等級有哪些
2021-01-08解除勞動合同后是否要遵守競業限制
2021-03-10如何約定競業限制條款才合法?
2021-01-09家庭財產保險險種
2021-03-14人身保險監管什么意思
2021-02-07得過抑郁癥還能否購買人壽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
2020-12-19事故后調解能去保險公司調解嗎
202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