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智能的侵權責任該如何界定
從現行法律上看,侵權責任主體只能是民事主體,人工智能本身還難以成為新的侵權責任主體。即便如此,人工智能侵權責任的認定也面臨諸多現實難題。侵權發生后,誰是人工智能的所有者,就應當由誰負責,在法律上似乎并不存在爭議?!叭欢斯ぶ悄艿木唧w行為受程序控制,發生侵權時,到底是由所有者還是軟件研發者擔責,值得商榷。”
與之類似的,當無人駕駛汽車造成他人損害侵權時,是由駕駛人、機動車所有人擔責,還是由汽車制造商、自動駕駛技術開發者擔責?法律是否有必要為無人駕駛汽車制定專門的侵權責任規則?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研究。
現實中,人工智能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可能更多涉及危險責任或無過錯責任。例如無人駕駛汽車致害,無論從產品責任還是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上看,都可以適用無過錯責任。但未來需要考慮的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其本身是否屬于高度危險作業(如無人機),從而決定了是否適用高度危險作業致害責任。
二、侵權責任構成要件
第二條?【保護范圍】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六條?【過錯責任原則】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1、行為的違法性。是指行為人實施的行為違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規定或強制性規定。
2、損害事實的存在。既包括對公共財產的損害,也包括對私人財產的損害,同時還包括對非財產性權利的損害。
3、因果關系。不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也就是說,引起損害事實的發生是由于不法行為的實施,如果損害事實并非不法行為的實施所致,則不構成侵權。
4、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過錯是侵權行為構成要件中的主觀因素,只要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無論其是故意還是過失,是一般過失還是重大過失都應承擔賠償責任。
以上就是律霸網小編對“人工智能的侵權責任該如何界定”所進行的解答,人工智能的具體行為受程序控制,發生侵權時,到底是由所有者還是軟件研發者擔責,值得商榷。如果大家還想了解其他法律知識,律霸網還提供了專業的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再次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屋中介費的收取一般由哪方承擔
2021-01-09《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公證活動相關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解讀之一
2021-02-03管轄權異議的條件需要哪些
2020-11-30第三人抵押擔保要多長時間
2020-12-21交通事故鑒定中是否扣車
2021-02-08贈與財產是否要交稅
2021-01-30民事訴訟調解與不調解的區別
2020-12-30融資租賃合同法律關系中將涉及哪些主體
2021-03-16放棄繼承權允許撤回嗎
2021-02-01顧客在商場購物時摔傷怎么辦,誰負責
2020-12-23單位辭退多久給解除勞動合同
2021-02-04企業股東簽競業限制合同合理嗎
2020-11-16代替繳納社保能否認定勞動關系
2021-03-25勞務派遣是否計入應付職工薪酬
2020-12-17試用期離職拒不簽字怎么辦
2021-01-12拖欠農民工工資十年以上怎么進行補償
2021-01-15人身保險合同案例
2021-01-14保險單的主要內容
2021-02-23怎樣判斷保險合同成立
2021-01-23意外事故保險的賠付是怎樣的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