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侵權
一、環境侵權糾紛中的利益復合性
環境侵權糾紛因人們對環境的開發利用活動產生沖突而產生,既涉及人們的經濟行為,也涉及人們的生活行為。與傳統的利益沖突不同的是,環境侵權糾紛許多時候是因為人們的經濟行為與生活行為之間的矛盾而形成,具有明顯的復合性。
在一般意義上,傳統糾紛爭議的標的是某種財產權、人身權或者二者的競合,爭議的主要目的是對財產權和人身權受到的損害進行復原或者補償。它是單一的因當事人之間的財產關系或人身關系而產生的利益沖突,比如損壞他人物品,傷害他人身體。在這樣的糾紛中,首先是沖突雙方的權利義務明確、主體明確,其次是沖突雙方因對明確的權利直接侵害而產生糾紛。
臺灣地區學者邱*智先生看到了環境侵權的特殊性,他指出:環境侵權“頗富間接性,系透過廣大空間,經歷長久期間,并藉諸各種不可量之媒介物之傳播連鎖,危害始告顯著,故其因果關系脈絡之追蹤、及侵害之程度、內容之確定,均甚困難。”這意味著,在環境侵權糾紛中,沖突可能直接發生,比如向某人承包的魚塘大量排污導致魚類死亡,砍伐某林場的森林導致財產損失等。而更多的沖突也可能“間接”發生,爭議雙方并不存在傳統意義上的財產關系或人身關系。如嚴重的霧霾天會使人們的呼吸系統受害,在這個過程中,有企業或者個人的排污行為(工廠排放、農民燃燒秸稈),也有環境的運動規律(氣象條件、地理位置),還有受害人自身的健康狀況,它是經由環境的“媒介”作用而形成的后果。此時,造成危害后果的行為并非直接作用于受害對象,而是作用于周圍的環境,并經過環境發生了復雜的轉化、代謝、富集等物理的、化學的、生物化學的過程后,對人身和財產造成損害。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直接發生的沖突,大多也隱含著“間接”的利益關系,比如向某人承包的魚塘排污導致魚類死亡、砍伐某林場的森林導致財產損失,直接的利益沖突是行為人與魚塘承包人、林場之間的財產權,間接的利益沖突是魚塘、森林作為生態要素對不特定多數人的生態服務功能——清潔的水、清潔的空氣、優美的景觀所產生的環境權。
環境侵權糾紛就是這種“直接”利益沖突與“間接”利益沖突復合的表現形式,其爭議內容不僅包括一般意義上的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而且包括了人們的生態環境權利。實際上,環境侵權糾紛既有私益之間的沖突,也有私益與公益之間的沖突,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權益的“復合”,這種復合性必然帶來的問題是:環境侵權糾紛的“直接”沖突中,因為是私益之間的爭議,其主體是確定的、利益是現實的;而在“間接”沖突中,因為發生在私益與公益之間,公益主體不確定甚至是未知的,利益是未來的甚至是看不見的。如果法律上不設定特殊機制,這種“間接”沖突可能因為主體缺失、權利歸屬不明而形成不了“糾紛”,因無人主張權利而沒有救濟。
二、環境侵權糾紛形式的復合性
我們已經知道,環境侵權的原因行為有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兩類。筆者把兩類不同行為所引發的環境侵權糾紛,分別稱之為污染性侵權糾紛和生態性侵權糾紛。污染性侵權糾紛是指由于個人或企事業單位在經濟社會活動中排放污染物導致他人財產、人身以及環境損害而產生利益沖突;生態性侵權糾紛是指個人或企事業單位在經濟社會活動中破壞生態環境導致他人財產、人身以及環境損害而產生的利益沖突。這兩類糾紛的利益沖突形成原因及過程有很大的不同。
環境污染行為的標志是向環境“排放污染物”,是對環境的“二次利用”,后果表現為對“人”的損害和對“環境”的損害。筆者將其過程抽象為“排放污染物——環境——‘人’……生態”。在這個過程中,行為的表現形式單一,對“人”的損害可以確定。因此,在污染侵權糾紛中,私益間的沖突占有很大成分。即便沒有公益主體,個人也可以將爭議目的直接限定在私益范圍內,不考慮私益與公益沖突問題。
而生態破壞行為是對環境資源的“一次利用”,其行為的方式復雜多樣、目的各異,比如:采伐森林、開墾荒地、引進新物種、創造新物種等等。雖然后果也表現為對“人”的損害和對“環境”的損害,但其過程卻是“生態破壞——環境——生態……‘人’”。在這個過程中,生態破壞行為與“人”的損害之間不僅沒有明顯的直接聯系,沒有什么確定的標志性行為;而且由于生態關系自身的多元化,是否會造成“人”的損害以及會造成怎樣的損害具有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更重要的是,這里的人是“此人”非“彼人”——人群或者人類。因此,在生態侵權糾紛中,私益與公益間的沖突占有更大成分。在沒有公益主體的情況下,私益主體不會也不能主張權利,爭議無從形成。
兩類糾紛的差異性,導致了不同糾紛中私益間沖突、私益與公益沖突的內容不同,形成了環境侵權糾紛的不同爭議目的以及對糾紛解決機制的不同要求:
1.以環境污染行為致人損害為表現形式的環境侵權糾紛。這種糾紛純粹為私益間沖突,受害人主張私法上的請求權,要求填補個人利益。筆者將其稱為“私益糾紛”,如物權法規定的相鄰權糾紛,由于這類糾紛得到及時處理,不會造成對環境的損害,因此,可以完全依照民法規則解決。
2.以環境污染行為致人損害、致環境損害為表現形式的環境侵權糾紛。這種糾紛既有私益沖突、也有公益沖突,但受害人主張私法上的請求權,要求填補個人利益,不主張環境權益。筆者將此類糾紛稱之為“私益性公益糾紛”,如侵權責任法規定的環境污染侵權行為,由于環境污染行為實際上既造成了私益損害,也造成了公益損害,如果在糾紛處理中只考慮私益填補,將導致對環境損害的責任落空。因此,必須在適用民法規則的同時,考慮環境修復或者公共利益保護問題,在損害事實、損害范圍、填補方式等方面做雙重考量。
3.以生態破壞行為致環境損害、致人損害為表現形式的環境侵權糾紛。這種糾紛既有公益沖突、也有私益沖突,雖然受害人可以主張私法上的請求權,但其權利能否得到救濟有賴于公益的確認。筆者將其稱之為“公益性私益糾紛”,如環境保護法規定的市場化生態補償,由于對一定區域的生態開發行為首先是對公益的損害,同時也會造成該區域內的個人私益損害,但該生態開發行為是否會造成私益損害,取決于對公益損害的判斷。換言之,必須先確定公益損害的存在,才可能考慮對私益的填補。因此,處理這類糾紛,也必須在考慮公益性生態補償問題的同時,考慮對個人利益的填補。
4.以生態破壞行為致環境損害為表現形式的環境侵權糾紛。這種糾紛只有公益沖突,是否會帶來私益沖突尚不確定,只有公益主體可以主張權利。筆者將其稱之為“公益糾紛”,如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對森林破壞行為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責任。雖然我們知道,生物多樣性喪失將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毀滅性影響,保護生物多樣性關系到當代人和后代人的共同利益,但卻無法將這種利益歸于個人,只有按照公益保護規則加以處理。
這里的環境侵權糾紛的不同組合形式,僅僅是從理論上所做的簡單分類,就足以說明其與傳統侵權糾紛的巨大差異。實際上,環境侵權糾紛在現實生活中,會表現得更為復雜。有的單一的污染與破壞行為不會造成損害,但多個污染行為或者多個破壞行為、一個污染行為與一個破壞行為結合,就會造成侵害,導致糾紛。共同侵權行為導致的環境侵權糾紛情況更為復雜,與民法上的共同侵權相比,這種共同侵權行為存在主體無共同意思聯絡、行為時間與空間并非共同、只是由于環境的媒介作用而產生了侵害事實,也可能出現“私益性糾紛”、“私益性公益糾紛”、“公益性私益糾紛”、“公益糾紛”的情形。
其實,環境侵權糾紛的形式復合性,意味著糾紛解決機制的特殊需求。在立法上,要為這些糾紛的解決提供合理的實體法與程序法依據;在司法過程中,對于這些糾紛的處理,需要法官有扎實的法律理論基礎、建立環境法的整體性思維、有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的智慧與技巧。正基于此,環境司法的專門化才獲得存在的價值,具有必要與可能。
生態侵權
一、生態侵權的提出背景
(一)強烈的全球化趨勢和我國生態侵權問題的嚴重性
外來物種入侵具有災難性,它會使某個生物圈食物鏈單一化,破壞生物多樣性。此類生態問題帶來嚴重利益損害,且隨對外交往頻繁而加劇,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全球一百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生物中,中國已發現五十多種,成為遭受外來生物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日益頻繁的經濟文化交往已不可逆轉,迎接挑戰,做好事前預防、事中規制和事后處理成為必須。
(二)我國的相關立法現狀與動態
我國關于外來生物入侵的法律法規沒有形成體系。現行立法主要集中在防止入侵上,立法基點相對片面,對于生物入侵事后定性、治理和救濟無明確規定。立法目的主要基于公民健康、生產安全以及對外經濟貿易考慮,缺少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安全的表意。同時,由于缺少綜合性的基本法和各方面的單行法,地方性的生物入侵立法不配套,防治生物入侵立法的效力層次較低,各種規范多是附帶性規定,司法可操性差,多通過行政手段解決。
生態倫理學的大量論證指出了生態法益的重要性,我國《侵權責任法》采用的直接列舉具體權利結合“等人身財產權益”的模式擴大了侵權法的保護范圍,卻使環境侵權中的生態法益成為遺漏。
從生態侵權發生上看。其作用機理不同于一般環境污染侵權。一般的環境污染侵權,其作用機理為“排放——(環境要素)——人”。即排放造成環境要素本身的損害。然后再造成人身、財產等損害,或排放直接造成人身、財產等損害(如噪聲、輻射污染)。而生態侵權的作用機理則是外來物種——地區生態平衡和地區食物鏈——人,且由于破壞了上游食物鏈條,這一致損機理是不斷循環的,比一般環境侵權的后果發展更不易被消化和阻止。生態利益本源和終局有特殊性,《侵權責任法》沒有對環境這一概念做細致區分,也因此未對生態侵權與污染侵權做出明確區分,使生態侵權案件的界定和處理、受害方的權益填補成為問題。筆者認為我國《侵權責任法》語境下的環境應包括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生態侵權是環境侵權中后發的、具有特殊性的一類,環境侵權的理論基礎和制度設計不能涵蓋生態侵權,有必要做區別論證和重新定義,進而提出有所區別的原則和制度設計。
二、確立生態侵權責任,以《侵權責任法》為主規制生態侵權行為的適格性
(一)生態入侵符合我國《侵權責任法》的“過錯、因果關系、損害事實”責任構成三要件說
1.生態侵權的概念和特征
(1)環境與生態的區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二條規定,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森林、草原、土地、礦藏等。而根據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百科詞條顯示,生態環境就是“由生態關系組成的環境”的簡稱,是指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包括人工干預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質和能量)或作用的總和。生態環境不等同于自然環境,只有具有一定生態關系構成的系統整體才能稱為生態環境,僅有非生物因素組成的整體,雖然可以稱為自然環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態環境。由此可見,生態環境實際上是環境的下位階概念。因此,筆者認為應將《侵權責任法中》的環境解釋為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
(2)侵權法語境下環境侵權與生態侵權的區分
但是,文意上的從屬關系并不能使生態侵權成為環境侵權的分支。環境與生態在文意解釋上有著極大地區別。《漢語大詞典》中生態的解釋是:1.顯露美好的姿態;2.生動的意態;3.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可以發現,生態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生態的定義更側重于生態圈(biosphere)內各物種之間的聯系。生態好比一個鏈圈,是互相聯結、不斷循環的一種狀態。生態侵權破壞了生態圈各物種的之間的聯系。人在生態中,是其鏈條的一部分,生態與環境影響人的方式是不同的。
(3)生態侵權的界定與特殊性
綜上,生態侵權應定義為:民事主體由于經濟文化等類型的交往活動使本不屬于本地生態系統的物種(即本地具體生物鏈之外的物種)流入本地生態系統使本地生態系統失衡,導致人身、財產以及生態安全等環境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及用益喪失,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
其中,一個群落中的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和周圍環境之間,有著極其復雜的相互關系,這種關系的整體稱為生態系統它是指一個占據一定空間,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借助自我調節和外部控制不斷演替變化,趨向相對穩定狀態,它不斷循環、較為穩定,具備完整性、連續性、平衡性。而“本地”概念具有相對性,在具體案例中必須具體界定,不能做明確劃分,只要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循環系統就可以認定為構成一地的本地生態系統。“生態平衡”是指一個生物群落及其生態系統之中,各種對立因素互相制約而達到的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在定性上,筆者認為應嚴格審查是否使一地生態失衡。例如某些導致外來生物入侵的案例中,當地恰均具備其上下游天敵,能夠經過生物鏈自我運動,又形成新的完整生物鏈進行有機循環的情況,上下游物種只受到短暫的一般影響,雖然導致生態系統改變,但未致失衡,一般不會至損,這種特殊情形屬于一般生物系統運動,為一地所接受,不宜上升至生態侵權行為。主體方面,由于我國《侵權責任法》在侵權人和行為人兩個概念上的模糊,在外來物種流入、生態失衡和至損過程中提供原因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國家機關均可成為侵權主體,又由于比一般環境侵權具備更大的潛在至損可能,生態侵權的受害人可以擴展至不特定的多數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環境侵權案件也涉及生態損害,其侵權責任應與生態侵權責任區分,比如海上石油污染案中因石油污染物使某些物種過度繁殖或被抑制而影響生物鏈條致損。這類情況符合環境侵權構成要件,在對《侵權責任法》的適用上不存在問題,不屬于生態侵權責任。
環境侵權和生態侵權兩種侵權行為是有關聯的,所以在了解這兩種不同的侵權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兩個練習著去了解,這樣會有助于我們的了解,以上就是律霸網小編為大家找到的相關環境侵權和生態侵權的相關知識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保護環境和生態!如果您還有任何疑問,歡迎在本網進行律師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涉外離婚怎樣送達訴訟書
2021-03-24監察機關哪些情形下可以采取留置措施
2021-01-17事故認定書如何開具
2020-11-20車禍多久不起訴什么時候過期
2021-03-12最新輕傷鑒定標準
2021-02-05為什么近年來中國夫妻離婚率在不斷的上升
2020-12-13勞務分包合同屬于什么法律關系
2021-01-29按天計算報酬是否是勞動關系
2020-12-23保險公司的形式有哪些
2020-12-03投資理財保險的適用人群
2020-12-05人身保險合同的特點
2021-01-09個人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合同范本
2021-02-04意外傷害保險理賠需要多久
2021-02-22二手車買賣遭遇保險“真空地帶”
2021-01-25怎么對保險業非法集資處理
2020-12-07網絡投保的銷售情況是怎樣的
2020-12-28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客體是什么意思
2021-01-27拆遷補償協議誰有權查閱
2021-03-05在拆遷中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報告有什么要求
2021-02-15拆遷安置房,公攤面積多少合適
2021-01-19